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順手牽羊 說之以理 7-10歲


此文章於2012-01-18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兒子今年7 歲,念小一,外婆發現他經常拿同學的文具回家,那些文具都是他曾要我買,而我拒絕的。我一直以為是外婆買給他,原來是他從同學處得來,我說這是偷竊,但他說只是不小心放入了書包,我是否需要找教師替他輔導,煩請指教?


要協助改善孩子的行為和習慣,必須要家校合作才行。7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家長拒絕孩子的要求時,有沒有告知他為什麼媽媽會拒絕呢?或有否跟他討論過,家中無論富裕與否,資源都應該應用則用,那些文具有什麼功能呢?以理說服他接受安排。得到孩子的認同, 他才會願意與媽媽合作。

了解無心還是有意

另一方面, 孩子平時是否做事、收拾也是馬馬虎虎呢?如果他平時不拘小節,那為何不相信他是無意取了別人的東西,而下結論指他是刻意偷竊呢?良好的親子關係,包括了解孩子的個性、需要,也要兩代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信。若缺乏信任,又怎樣評定孩子是否有改善呢?

然而,無論是錯手或刻意拿了別人的東西,都損害了物主的利益,這是不可接受的,打個比喻,別人拿了兒子的玩具,他自己也不會高興,可能會覺得憤怒。若孩子能用同理心去感受,就能加強他的認知。只有孩子有正確的認知,不存僥倖心,才會願意在行為上改變,例如學會小心管理自己的文具,減少拿錯別人的物品。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受到朋輩的影響,家長應放開心懷,多了解孩子,這樣不但在過程中更理解他的心思,若遇到偏差的價值問題,亦可經過討論說明,及時改正。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