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教仔建共識 靠硬不靠打 5-6歲


此文章於2012-10-03 明報 Happy PaMa E07刊登

5 歲大的兒子每天扭計,例如晚飯前到公園玩時硬要吃麵包,告訴他回家便要吃飯了,他就是不聽,大吵大嚷。在家中,要什麼都要馬上得到,不然就哭至大人屈服;前天他終被爸爸打了一頓,爸爸說我和外婆把他寵壞,爸爸一回家就不敢扭計,表現很乖。真的要靠打罵才能教好他嗎?


我們不贊成體罰,不但令孩子身體受傷害,更重要是體罰過程中, 孩子感受被打的痛苦,他們害怕「被打」,故此方法在初期「見效」,但時間一久,之前的錯誤又浮現出來。其實,小孩子的心思非常現實,媽媽和祖母苦口婆心,說了好多拒絕的理由,但只要持續哭鬧,她們始終會屈服,但求息事寧人;相反爸爸說不就不,說打就打,孩子明白底線在那裏,就自然不試探了。

然而,孩子只鑽空子專敲媽媽祖母,在爸爸面前就休戰,這情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健康,行為也不值得鼓勵,但解決的關鍵卻落在大人身上。

首先,家中的大人必須建立基本共識,例如在飲食、生活習慣上,大人必須要為孩子訂立一套彼此認同統一的規矩,一致執行,才能改善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發現,媽媽和祖母會跟爸爸一樣,堅持飯前不給他任何小吃,他試過幾次哭鬧也不得要領後,他就自然不再扭計。

教養孩子,家長們的界線必須清晰, 說好了就要堅持執行,不要因為貪方便、省麻煩而隨時改變。同樣地,答應孩子有哪些具體表現會得到獎勵時,也不能突然增加關卡。孩子感受公平對待時, 會更努力嘗試做好家長的要求。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放下權威 方能交心 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9-12 明報 Happy PaMa G06刊登

專家經常鼓勵要和孩子做朋友,我兒子13 歲,從吃飯到手機,從讀書到做人,均和我的意見不同,經常為不同見解爭論。做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不能只看他走錯路,一說起大家意見不同的話題時,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如何做朋友呢?香港教育追求理性思考,因此在討論問題時,焦點應放在事情的本質,比較論證,不論資排輩,誰說出來也一樣分量。但如果加入感性期望,事情就會模糊起來:大人覺得「我是為你想,我不比你更有經驗嗎?」;孩子也會想: 「為何你不相信我的想法?總是挑剔我呢?」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確存在深厚的情感與責任,但家長亦要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

由孩提到成年,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每前進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家長是最理解孩子能力和進步的人,但也最難捨得放手,總希望為孩子鋪好路途,但這反而局限了孩子的空間。

因此,當孩子長大有自理能力時,家長就要放手,培養孩子「我能」的心態。家長要從小事上做起,給孩子自己處理,例如他洗碗,但把碗摔破,孩子就要學會收拾,從錯誤中學習,他就學懂下次要小心處理;孩子不跟爸爸喜愛同一球隊,選擇支持另一組,為何不可呢?各自說出自己的支持理由比併一下,看誰的眼光準,研究一下為何輸為何贏,雙方都能得益。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並不代表放任。在孩子面對難題時,父母仍需引導、給予意見,在需要時伸出援手。然而,家長要放下權威,和孩子做「朋友」,以平等地位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內心的所想和生活經驗,而非靠嚇唬、震懾去令孩子順從。與其苦惱如何和孩子做朋友,不如思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如何能協助他、提供他所需的支援。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防沉迷電腦 訂學習規則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7-04 明報 HappyPaMa G07刊登

孩子今秋升中一,但還很孩子氣,易心散。現時家中電腦設於廳中,就是不想他沉迷打機,可以看見他上網情,雖然看不清內容但也令他有戒心。不過,他最近常常旁敲側擊想把iPad 帶入房,我沒答應。我想每天當他回家後就交出手機,不准帶入房,這是否過分要求?


新一代孩子,無論在日常的交友、學習都仰仗科技,這是不爭的現實。當孩子漸大,開始建立自我意識,監管式的教導便容易產生矛盾和爭端。

人總是容易被即時滿足吸引,大人想孩子依照自己的方法做,孩子也想大人讓他按自己想法做。但彼此如把目光放遠一點:孩子打好學習根基,有能力獨立自主,這其實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只要能認知這一點,安排計劃按部就班向這個目標進發,就容易有共識。

對科技持開放態度

孩子有必要把握適合他們學習、交流的工具,所以在使用電腦科技上,家長要採取較開放的態度,多了解相關知識,有助正確辨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孩子也要理解爸媽的提醒是出於關懷,而非不願給他自由。了解過後,才一起分析他的需要,如做功課、溫習,該怎樣安排上網時間。

若孩子參與制訂有關規則,可更確切了解當中意義,規則注意要簡單、清晰,避免過於繁複難以落實;另亦要定期檢討成效,按情調整。

爸媽要成為孩子的成長同伴,而不是監管者。孩子在學習評核上達到訂下的水平,爸媽就不要因為發覺少許「缺漏」便立刻堵塞,可以溫和的態度提醒他: 「今天真快完成功課,現在玩一陣好了,吃完飯要按計劃練一會琴呀。」正面提點,可減低孩子反感。當孩子表現起伏時,不要把單一缺點渲染判定成敗,要看整個周期的表現,到定期檢討時,才耐心和孩子商討如何改善。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專家解疑難撰文:姚樂兒

升中管得緊嚴父罵不停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6-27 明報 Happy PaMa E07刊登

兒子12 歲,念一間不錯的學校,平時讀書由我看管。上中學後我雖然管少了,他也跟得上。但爸爸管教比之前積極了很多,時常為了他的學習吵罵。考試期間,更是「家嘈屋閉」,我唯有安慰兒子,爸爸只是緊他,努力考試後,暑假便可玩個痛快。但兒子投訴他一開口就罵,根本不知道學校要求,我每次想勸停爸爸,只增添爭執,可以怎辦呢?


不少爸爸對孩子的期望殷切,盼望他們青出於藍,承先啟後。當孩子的外形愈來愈像大人,但行為、態度還未達到大人的水平,爸爸擔心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便想拉孩子一把,助他早日成才。

吵鬧傷關係媽媽需協調

爸爸公務繁重,可能不太了解孩子現時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加上急孩子,這時候孩子向他解釋、叫他放鬆,容易被誤會是不想聽的藉口、跟他對幹。媽媽要把握合適時機協調,幫助爸爸接受新世代教育。

媽媽安撫孩子,理解他的感受是正面的做法,也要教他明白引發事情的本質是爸爸愛子心切,而孩子覺得傷心也正因是被親愛的人誤會,所以大家要多溝通,增進理解。

媽媽可以把握和爸爸獨處的時間,耐心聆聽他對教子的感受,找到大家的共通點,也把自己的擔心說出,如吵鬧雖基於關心,但鬧成這樣,自然傷害大家的關係,將來就算孩子成功也會覺得遺憾。

媽媽可再說自己對孩子升中後改變學習模式的理解,並和老師、其他同學旳家長交流消息,讓爸爸多掌握最新資料,包括兒子脾性、學習習慣,分享自己教導他時行得通的技巧,其間亦要耐心聽聽爸爸的疑問和意見。

媽媽不能寄望談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要鼓勵父子增加交流,而不是逃避交惡,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沒零用 做小偷7-10歲


此文章於2012-06-06 明報 Happy PaMa G07刊登

家裏跟兒子的學校很近,步行5 分鐘內便到,學校不設零食部,替他訂了午餐,上學放學有姐姐接送,所以從未試過給他零用錢,今年他念小三,發現他偷了100 元,他不是用來買什麼,只是放在書包。他拿出來給同學看,有人告訴老師才被揭發。其實他曾要求有零用錢,但我覺得沒花費,跟他說道理,他也認同,結果還是做了小偷!怎辦才好?


孩子進入學校,就像走進了一個小社會,這裏有不同背景的人物,大家都在互相觀摩對方,互相學習,辨識大家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家長固然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底線,但也要切實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訂下合理的期望和可行的守則。

及早灌輸理財概念這小孩雖是住在學校附近,不用花錢,但班上有同學來自較遠的地方,他們的家長可能給他們一些金錢以備不時之需,加上社會資訊爆炸,孩子不時收到有關金錢信息,家長實則要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孩子有正確管理錢財的觀念,而非依靠管制, 來推動正面行為。

孩子擅自取了100 元,的確不對,但他沒花掉,只是在同學面前炫耀「我也有100元」, 究竟他的動機是什麼呢?

其實,教孩子理財要按部就班,自小要他有累積、量入為出的觀念。正因為孩子沒有什好買,這正好是教他計劃理財的好機會,例如他每天有10元,只能用在文具上,但家裏已替他準備好筆尺擦膠,那麼他為什麼要花掉這10 元呢?如果他可以省下,存積起來,到周末便有60 元,可以選購爸媽准許他買的玩意或書本,甚或有更遠大的儲蓄計劃。從實際生活中做起,正向以身教實行如何計劃、運用錢,教導他分開需求和欲望,並把應用則用、耐心累積、等待機會等概念引進, 他體驗效果後,便可成為他日後的個人價值觀。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愛妻號=老婆奴?


此文章於2012-05-09 明報 Happy PaMa G04刊登

朋友說我是「老婆奴」,但我認為自己是「愛妻號」而已。衣食住行均受太太規管,聽從太太的話有何不妥?我只是希望老婆開心,不過,被朋友取笑亦不好受……右列的情有不妥嗎?需要跟太太重新「約法三章」嗎?


文:顏紫燕
圖:Stella So、資料圖片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圖)表示,親戚、朋友的評價會影響夫妻關係,丈夫被朋友取笑是「老婆奴」、「怕老婆」,可能是男士圈子間常用的口頭禪,並不代表他受朋友排斥,丈夫不用過於認真看待。而丈夫亦可向朋友表明,太太的行徑是愛自己的表現。

丈夫不用時刻做Yes Man

面對太太時,黎偉倫建議丈夫可多了解太太為何這樣做,在她訂立的規條背後所擔心的是什麼?例如「不准在facebook 加入她不認識的異性」,丈夫明白太太是出於醋意,可向她解釋,facebook 內的異性都是同事,會與她公開在「wall」溝通,讓太太不用擔憂、胡思亂想;又像太太干涉丈夫的朋友圈子時,丈夫可主動介紹朋友予她認識。不過,黎偉倫不贊成丈夫事事聽從太太和依規條行事,宜適時向她表達意見。「家庭財政方面,丈夫可向太太表示除必要使費外,也想有使用金錢的自由度;在生活細節上,丈夫讚賞太太規管洗澡時間以免浪費是環保的,但亦可以說明,有時工作太累,想洗澡久一點,紓緩一下。」

丈夫要向太太表明,他明白設定規條的出發點是為整個家庭及丈夫想,但有時也要有適度的放寬,顧及個人需要。

太太應顧及丈夫形象

黎偉倫說, 現時女性的收入、學歷、社會地位愈來愈高,很多男士不一定是大男人,反而妻子的地位跟丈夫一樣高。他建議妻子在管家庭、丈夫事時,同樣要尊重丈夫,尤其在親友前, 「太太可以多稱讚丈夫,這是『畀面派對』,例如多穿戴丈夫送的飾物,或者向朋友表示一身衣著是丈夫提議的,多欣賞丈夫,要懂時務,不一定要時時刻刻嚴格規管」。

此外,在設定規條時,黎偉倫建議太太可主動跟丈夫解釋因由,例如每次如廁後放下廁蓋是因衛生問題,避免廁的水彈出來。當然,有時丈夫貪方便,忘記放下廁蓋,太太可多體諒,善意提點丈夫。

互相尊重地位均等

他又說,夫妻間互相溝通很重要,可讓大家了解彼此對事物的看法。「男士不要以為不出聲、不說出感受就是愛老婆的表現,因為不表達意見,太太就以為丈夫接受所有事及規條。」夫妻間宜多溝通、表達感受,在關係中,沒有一方是要以一面倒的姿態壓過對方的。

不准在facebook 加入她不認識的異性

斷絕跟某幾個朋友往來

不可有私己錢, 每星期太太發放零用錢

每次如廁後,謹記要放下廁蓋

洗澡太久即捱罵,因浪費食水

被管失威嚴?

丈夫甘願被老婆管,但朋友們笑他是老婆奴、小男人、沒有男人的威嚴。

范振鋒:老婆是「大佬」

范振鋒(Ricky)與李思欣去年12 月於關島註冊結婚,新婚不久的Ricky 認為做「老婆奴」又或「愛妻號」都沒所謂, 最重要是夫妻間多溝通、了解。「現時這個年代沒什麼大男人,我有時跟朋友提及太太, 都會笑說她是『大佬』, 我朋友也會稱呼自己的太太做『老細』,大家開玩笑而已。」Ricky 表示「怕老婆會發達」這話不是全沒道理, 「怕老婆、惜老婆都是一樣的,希望老婆不要不開心。有時候太太管丈夫,例如不要出夜街,背後用意是希望丈夫不要夜,否則對身體不好、第二天沒有精神上班,目的都是為他想,如果沒有太太管,單靠自制力可能較難做得到。」

Ricky 與思欣尚在新婚階段,有些生活小事需要磨合,他表示太太沒有設定很多規條,彼此可以有商有量。他舉例,有時在睡前玩電話、看電視,睡覺時不自覺背向太太,太太會向她反映不開心,為何他總是背向她睡呢?故他會盡量留意睡姿,不要令她覺得備受冷落。「夫妻雙方都要相信,對方規管生活、金錢等事,目的都是為對方好,是愛對方的表現。」

Ricky 說太太沒干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會善意提醒丈夫行為要檢點,免被別人或傳媒誤會。

而他為免太太擔心,亦會主動介紹朋友給太太認識。「我們開始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跟朋友聚會、踢足球都會叫太太一起來,讓她認識我的朋友。不過,始終是一大班男生,她有時候怕悶,都會選擇不來。」

新婚夫妻

范振鋒與李思欣去年註冊結婚,今年1 月在港設宴招待親友。

孩子態度變 溝通代火併 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4-25 明報 Happy PaMa G07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中二,覺得自己已長大成人,對我們的態度變得很差,我們問一句,他答一句,有時索性不理會,或佯裝聽不到;有時會無端粗魯地大聲回應。他以前性格溫馴,這多年對他栽培,就像白白花掉了,真令我憤憤不平,如何能改善我們的關係?

理解媽媽的感受,孩子長大了,就好像總是忘記曾經照顧他的人,他們總是對爸媽顯得不耐煩、不領情。但我們平靜下來想想,其實當年我們年少時,也一樣急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一套想法和行動。

其實這一切,都是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期望和實際情出現明顯落差而引起,例如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早日自理,如作息有時,放學後自覺做好功課及溫習,遠離損友;但孩子就認為「讓我自主,就別什也挑剔了吧!」結果雙方都對對方的表現失望,互相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一套時,矛盾自然叢生,戰場也不斷擴大,令對方不滿、自己不忿的枝節也愈來愈多,鴻溝愈大,就愈傷感情。

解決問題必須要包容、尊重對方有個人思想。作為人生經驗相對豐富的爸媽來說,這一步要先踏出來,找個平靜而寬鬆的時間,大家好好談談,以交換意見的形式,互相說說感受,耐心聆聽孩子、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這並不代表要完全遷就孩子讓他自把自為,而是爸媽也要坦白說出對他的期望和底線,例如孩子放學想活動一下,爸媽要念及他這年紀適當運動可耗掉過盛精力,反而有利學習;但孩子能否按承諾準時回家免爸媽擔心?這些情,大家可以共同商討,嘗試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立場,也可免去不少誤解,減少猜疑。

媽媽過去的栽培是今後相處的基礎,嘗試聽他的想法,引導孩子考慮你的建議,而不是指導性要求他跟從。

專家解疑難撰文:姚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