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放下權威 方能交心 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9-12 明報 Happy PaMa G06刊登

專家經常鼓勵要和孩子做朋友,我兒子13 歲,從吃飯到手機,從讀書到做人,均和我的意見不同,經常為不同見解爭論。做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不能只看他走錯路,一說起大家意見不同的話題時,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如何做朋友呢?香港教育追求理性思考,因此在討論問題時,焦點應放在事情的本質,比較論證,不論資排輩,誰說出來也一樣分量。但如果加入感性期望,事情就會模糊起來:大人覺得「我是為你想,我不比你更有經驗嗎?」;孩子也會想: 「為何你不相信我的想法?總是挑剔我呢?」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確存在深厚的情感與責任,但家長亦要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

由孩提到成年,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每前進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家長是最理解孩子能力和進步的人,但也最難捨得放手,總希望為孩子鋪好路途,但這反而局限了孩子的空間。

因此,當孩子長大有自理能力時,家長就要放手,培養孩子「我能」的心態。家長要從小事上做起,給孩子自己處理,例如他洗碗,但把碗摔破,孩子就要學會收拾,從錯誤中學習,他就學懂下次要小心處理;孩子不跟爸爸喜愛同一球隊,選擇支持另一組,為何不可呢?各自說出自己的支持理由比併一下,看誰的眼光準,研究一下為何輸為何贏,雙方都能得益。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並不代表放任。在孩子面對難題時,父母仍需引導、給予意見,在需要時伸出援手。然而,家長要放下權威,和孩子做「朋友」,以平等地位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內心的所想和生活經驗,而非靠嚇唬、震懾去令孩子順從。與其苦惱如何和孩子做朋友,不如思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如何能協助他、提供他所需的支援。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