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指常誤導不信爸爸11-13歲

此文章於 2010-03-21 明報育兒百科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中二的兒子從前很喜歡問爸爸一些他不太懂的問題,如:政治、人文、天文地理等。也許他真的長大了,曉得分析問題,會從各方面搜尋資料,他曾跟我說爸爸常誤導人,由那時開始,他對爸爸漸生不信任和懷疑態度。最近爸爸跟他說生日快樂和問他想如何慶祝時,他竟然跟爸爸說,我們最好少接觸,避免有任何誤會發生吧!自此家裏氣氛更差,我很擔心。怎麼辦好呢?

孩子對爸爸的態度,或爸爸的反應,都反映大家期望甚殷和極感失望的巨大落差,令大家進退失據。要解決問題,先要理解兩者的感受。

適當引導打破僵局

兒子漸漸長大,對社會的知識不再單靠家人,會伸延至教師、朋友,甚至不同的媒體、書籍和資料;他會學習比較不同資料,並思考矛盾的地方,以期找出答案。這樣比較下,發覺爸爸所說不實,失望之情可想而知。不過孩子進入青春期,既以為自己「長大成人」但缺乏控制能力,情緒容易被牽引而有激烈反應,表現亦常常令人覺得愕然、唐突,有欠圓滑,但孩子成長的空間很大,若能適當引導,擴闊社交眼界,不難化解目前的僵局。

接納挑戰互相交流

爸爸可能有些過時不再適用的概念或資料,以前也許習慣了以「權威見解」在兒子面前高談闊論,現在忽然被挑戰、質疑,他也可能感到非常尷尬,當他希望以生日重開話匣卻遭拒絕,難受之情自可理解。不過身為成人,應付人事的經驗和技巧總比孩子多,所以鼓勵他多嘗試主動和兒子溝通,可以談談對方有什麼興趣、課外活動、新聞等,藉此多了解對方立場、看法,爸爸也要學習互相接納異見的包容能力。例如孩子指出爸爸的見解錯了,不妨接納挑戰,請孩子說出理據,看看是否合理,真的錯了便應道歉,並問他如何找到這些資料,彼此可以不時交換意見。

其實換位置想一想,人不可能「萬事曉」,不論老人、青年都要終身學習,這並不傷面子。如果爸爸重視兒子比自己的面子多,應該努力多嘗試,建立好一套配合現實需要、重新確定溝通的基礎。

媽媽可以用感性角色指正孩子待人接物上應守的禮貌,措辭要合理和有包容性,有必要時應尋求家庭社工和專業輔導,協調解決問題,畢竟一家幸福需要3 個人一起努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