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教仔建共識 靠硬不靠打 5-6歲


此文章於2012-10-03 明報 Happy PaMa E07刊登

5 歲大的兒子每天扭計,例如晚飯前到公園玩時硬要吃麵包,告訴他回家便要吃飯了,他就是不聽,大吵大嚷。在家中,要什麼都要馬上得到,不然就哭至大人屈服;前天他終被爸爸打了一頓,爸爸說我和外婆把他寵壞,爸爸一回家就不敢扭計,表現很乖。真的要靠打罵才能教好他嗎?


我們不贊成體罰,不但令孩子身體受傷害,更重要是體罰過程中, 孩子感受被打的痛苦,他們害怕「被打」,故此方法在初期「見效」,但時間一久,之前的錯誤又浮現出來。其實,小孩子的心思非常現實,媽媽和祖母苦口婆心,說了好多拒絕的理由,但只要持續哭鬧,她們始終會屈服,但求息事寧人;相反爸爸說不就不,說打就打,孩子明白底線在那裏,就自然不試探了。

然而,孩子只鑽空子專敲媽媽祖母,在爸爸面前就休戰,這情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健康,行為也不值得鼓勵,但解決的關鍵卻落在大人身上。

首先,家中的大人必須建立基本共識,例如在飲食、生活習慣上,大人必須要為孩子訂立一套彼此認同統一的規矩,一致執行,才能改善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發現,媽媽和祖母會跟爸爸一樣,堅持飯前不給他任何小吃,他試過幾次哭鬧也不得要領後,他就自然不再扭計。

教養孩子,家長們的界線必須清晰, 說好了就要堅持執行,不要因為貪方便、省麻煩而隨時改變。同樣地,答應孩子有哪些具體表現會得到獎勵時,也不能突然增加關卡。孩子感受公平對待時, 會更努力嘗試做好家長的要求。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放下權威 方能交心 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9-12 明報 Happy PaMa G06刊登

專家經常鼓勵要和孩子做朋友,我兒子13 歲,從吃飯到手機,從讀書到做人,均和我的意見不同,經常為不同見解爭論。做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不能只看他走錯路,一說起大家意見不同的話題時,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如何做朋友呢?香港教育追求理性思考,因此在討論問題時,焦點應放在事情的本質,比較論證,不論資排輩,誰說出來也一樣分量。但如果加入感性期望,事情就會模糊起來:大人覺得「我是為你想,我不比你更有經驗嗎?」;孩子也會想: 「為何你不相信我的想法?總是挑剔我呢?」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確存在深厚的情感與責任,但家長亦要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

由孩提到成年,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每前進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家長是最理解孩子能力和進步的人,但也最難捨得放手,總希望為孩子鋪好路途,但這反而局限了孩子的空間。

因此,當孩子長大有自理能力時,家長就要放手,培養孩子「我能」的心態。家長要從小事上做起,給孩子自己處理,例如他洗碗,但把碗摔破,孩子就要學會收拾,從錯誤中學習,他就學懂下次要小心處理;孩子不跟爸爸喜愛同一球隊,選擇支持另一組,為何不可呢?各自說出自己的支持理由比併一下,看誰的眼光準,研究一下為何輸為何贏,雙方都能得益。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並不代表放任。在孩子面對難題時,父母仍需引導、給予意見,在需要時伸出援手。然而,家長要放下權威,和孩子做「朋友」,以平等地位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內心的所想和生活經驗,而非靠嚇唬、震懾去令孩子順從。與其苦惱如何和孩子做朋友,不如思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如何能協助他、提供他所需的支援。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防沉迷電腦 訂學習規則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7-04 明報 HappyPaMa G07刊登

孩子今秋升中一,但還很孩子氣,易心散。現時家中電腦設於廳中,就是不想他沉迷打機,可以看見他上網情,雖然看不清內容但也令他有戒心。不過,他最近常常旁敲側擊想把iPad 帶入房,我沒答應。我想每天當他回家後就交出手機,不准帶入房,這是否過分要求?


新一代孩子,無論在日常的交友、學習都仰仗科技,這是不爭的現實。當孩子漸大,開始建立自我意識,監管式的教導便容易產生矛盾和爭端。

人總是容易被即時滿足吸引,大人想孩子依照自己的方法做,孩子也想大人讓他按自己想法做。但彼此如把目光放遠一點:孩子打好學習根基,有能力獨立自主,這其實是大家的共同目標,只要能認知這一點,安排計劃按部就班向這個目標進發,就容易有共識。

對科技持開放態度

孩子有必要把握適合他們學習、交流的工具,所以在使用電腦科技上,家長要採取較開放的態度,多了解相關知識,有助正確辨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孩子也要理解爸媽的提醒是出於關懷,而非不願給他自由。了解過後,才一起分析他的需要,如做功課、溫習,該怎樣安排上網時間。

若孩子參與制訂有關規則,可更確切了解當中意義,規則注意要簡單、清晰,避免過於繁複難以落實;另亦要定期檢討成效,按情調整。

爸媽要成為孩子的成長同伴,而不是監管者。孩子在學習評核上達到訂下的水平,爸媽就不要因為發覺少許「缺漏」便立刻堵塞,可以溫和的態度提醒他: 「今天真快完成功課,現在玩一陣好了,吃完飯要按計劃練一會琴呀。」正面提點,可減低孩子反感。當孩子表現起伏時,不要把單一缺點渲染判定成敗,要看整個周期的表現,到定期檢討時,才耐心和孩子商討如何改善。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專家解疑難撰文:姚樂兒

升中管得緊嚴父罵不停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6-27 明報 Happy PaMa E07刊登

兒子12 歲,念一間不錯的學校,平時讀書由我看管。上中學後我雖然管少了,他也跟得上。但爸爸管教比之前積極了很多,時常為了他的學習吵罵。考試期間,更是「家嘈屋閉」,我唯有安慰兒子,爸爸只是緊他,努力考試後,暑假便可玩個痛快。但兒子投訴他一開口就罵,根本不知道學校要求,我每次想勸停爸爸,只增添爭執,可以怎辦呢?


不少爸爸對孩子的期望殷切,盼望他們青出於藍,承先啟後。當孩子的外形愈來愈像大人,但行為、態度還未達到大人的水平,爸爸擔心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便想拉孩子一把,助他早日成才。

吵鬧傷關係媽媽需協調

爸爸公務繁重,可能不太了解孩子現時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加上急孩子,這時候孩子向他解釋、叫他放鬆,容易被誤會是不想聽的藉口、跟他對幹。媽媽要把握合適時機協調,幫助爸爸接受新世代教育。

媽媽安撫孩子,理解他的感受是正面的做法,也要教他明白引發事情的本質是爸爸愛子心切,而孩子覺得傷心也正因是被親愛的人誤會,所以大家要多溝通,增進理解。

媽媽可以把握和爸爸獨處的時間,耐心聆聽他對教子的感受,找到大家的共通點,也把自己的擔心說出,如吵鬧雖基於關心,但鬧成這樣,自然傷害大家的關係,將來就算孩子成功也會覺得遺憾。

媽媽可再說自己對孩子升中後改變學習模式的理解,並和老師、其他同學旳家長交流消息,讓爸爸多掌握最新資料,包括兒子脾性、學習習慣,分享自己教導他時行得通的技巧,其間亦要耐心聽聽爸爸的疑問和意見。

媽媽不能寄望談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要鼓勵父子增加交流,而不是逃避交惡,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沒零用 做小偷7-10歲


此文章於2012-06-06 明報 Happy PaMa G07刊登

家裏跟兒子的學校很近,步行5 分鐘內便到,學校不設零食部,替他訂了午餐,上學放學有姐姐接送,所以從未試過給他零用錢,今年他念小三,發現他偷了100 元,他不是用來買什麼,只是放在書包。他拿出來給同學看,有人告訴老師才被揭發。其實他曾要求有零用錢,但我覺得沒花費,跟他說道理,他也認同,結果還是做了小偷!怎辦才好?


孩子進入學校,就像走進了一個小社會,這裏有不同背景的人物,大家都在互相觀摩對方,互相學習,辨識大家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家長固然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底線,但也要切實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訂下合理的期望和可行的守則。

及早灌輸理財概念這小孩雖是住在學校附近,不用花錢,但班上有同學來自較遠的地方,他們的家長可能給他們一些金錢以備不時之需,加上社會資訊爆炸,孩子不時收到有關金錢信息,家長實則要利用這個機會,教育孩子有正確管理錢財的觀念,而非依靠管制, 來推動正面行為。

孩子擅自取了100 元,的確不對,但他沒花掉,只是在同學面前炫耀「我也有100元」, 究竟他的動機是什麼呢?

其實,教孩子理財要按部就班,自小要他有累積、量入為出的觀念。正因為孩子沒有什好買,這正好是教他計劃理財的好機會,例如他每天有10元,只能用在文具上,但家裏已替他準備好筆尺擦膠,那麼他為什麼要花掉這10 元呢?如果他可以省下,存積起來,到周末便有60 元,可以選購爸媽准許他買的玩意或書本,甚或有更遠大的儲蓄計劃。從實際生活中做起,正向以身教實行如何計劃、運用錢,教導他分開需求和欲望,並把應用則用、耐心累積、等待機會等概念引進, 他體驗效果後,便可成為他日後的個人價值觀。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愛妻號=老婆奴?


此文章於2012-05-09 明報 Happy PaMa G04刊登

朋友說我是「老婆奴」,但我認為自己是「愛妻號」而已。衣食住行均受太太規管,聽從太太的話有何不妥?我只是希望老婆開心,不過,被朋友取笑亦不好受……右列的情有不妥嗎?需要跟太太重新「約法三章」嗎?


文:顏紫燕
圖:Stella So、資料圖片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圖)表示,親戚、朋友的評價會影響夫妻關係,丈夫被朋友取笑是「老婆奴」、「怕老婆」,可能是男士圈子間常用的口頭禪,並不代表他受朋友排斥,丈夫不用過於認真看待。而丈夫亦可向朋友表明,太太的行徑是愛自己的表現。

丈夫不用時刻做Yes Man

面對太太時,黎偉倫建議丈夫可多了解太太為何這樣做,在她訂立的規條背後所擔心的是什麼?例如「不准在facebook 加入她不認識的異性」,丈夫明白太太是出於醋意,可向她解釋,facebook 內的異性都是同事,會與她公開在「wall」溝通,讓太太不用擔憂、胡思亂想;又像太太干涉丈夫的朋友圈子時,丈夫可主動介紹朋友予她認識。不過,黎偉倫不贊成丈夫事事聽從太太和依規條行事,宜適時向她表達意見。「家庭財政方面,丈夫可向太太表示除必要使費外,也想有使用金錢的自由度;在生活細節上,丈夫讚賞太太規管洗澡時間以免浪費是環保的,但亦可以說明,有時工作太累,想洗澡久一點,紓緩一下。」

丈夫要向太太表明,他明白設定規條的出發點是為整個家庭及丈夫想,但有時也要有適度的放寬,顧及個人需要。

太太應顧及丈夫形象

黎偉倫說, 現時女性的收入、學歷、社會地位愈來愈高,很多男士不一定是大男人,反而妻子的地位跟丈夫一樣高。他建議妻子在管家庭、丈夫事時,同樣要尊重丈夫,尤其在親友前, 「太太可以多稱讚丈夫,這是『畀面派對』,例如多穿戴丈夫送的飾物,或者向朋友表示一身衣著是丈夫提議的,多欣賞丈夫,要懂時務,不一定要時時刻刻嚴格規管」。

此外,在設定規條時,黎偉倫建議太太可主動跟丈夫解釋因由,例如每次如廁後放下廁蓋是因衛生問題,避免廁的水彈出來。當然,有時丈夫貪方便,忘記放下廁蓋,太太可多體諒,善意提點丈夫。

互相尊重地位均等

他又說,夫妻間互相溝通很重要,可讓大家了解彼此對事物的看法。「男士不要以為不出聲、不說出感受就是愛老婆的表現,因為不表達意見,太太就以為丈夫接受所有事及規條。」夫妻間宜多溝通、表達感受,在關係中,沒有一方是要以一面倒的姿態壓過對方的。

不准在facebook 加入她不認識的異性

斷絕跟某幾個朋友往來

不可有私己錢, 每星期太太發放零用錢

每次如廁後,謹記要放下廁蓋

洗澡太久即捱罵,因浪費食水

被管失威嚴?

丈夫甘願被老婆管,但朋友們笑他是老婆奴、小男人、沒有男人的威嚴。

范振鋒:老婆是「大佬」

范振鋒(Ricky)與李思欣去年12 月於關島註冊結婚,新婚不久的Ricky 認為做「老婆奴」又或「愛妻號」都沒所謂, 最重要是夫妻間多溝通、了解。「現時這個年代沒什麼大男人,我有時跟朋友提及太太, 都會笑說她是『大佬』, 我朋友也會稱呼自己的太太做『老細』,大家開玩笑而已。」Ricky 表示「怕老婆會發達」這話不是全沒道理, 「怕老婆、惜老婆都是一樣的,希望老婆不要不開心。有時候太太管丈夫,例如不要出夜街,背後用意是希望丈夫不要夜,否則對身體不好、第二天沒有精神上班,目的都是為他想,如果沒有太太管,單靠自制力可能較難做得到。」

Ricky 與思欣尚在新婚階段,有些生活小事需要磨合,他表示太太沒有設定很多規條,彼此可以有商有量。他舉例,有時在睡前玩電話、看電視,睡覺時不自覺背向太太,太太會向她反映不開心,為何他總是背向她睡呢?故他會盡量留意睡姿,不要令她覺得備受冷落。「夫妻雙方都要相信,對方規管生活、金錢等事,目的都是為對方好,是愛對方的表現。」

Ricky 說太太沒干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會善意提醒丈夫行為要檢點,免被別人或傳媒誤會。

而他為免太太擔心,亦會主動介紹朋友給太太認識。「我們開始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跟朋友聚會、踢足球都會叫太太一起來,讓她認識我的朋友。不過,始終是一大班男生,她有時候怕悶,都會選擇不來。」

新婚夫妻

范振鋒與李思欣去年註冊結婚,今年1 月在港設宴招待親友。

孩子態度變 溝通代火併 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4-25 明報 Happy PaMa G07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中二,覺得自己已長大成人,對我們的態度變得很差,我們問一句,他答一句,有時索性不理會,或佯裝聽不到;有時會無端粗魯地大聲回應。他以前性格溫馴,這多年對他栽培,就像白白花掉了,真令我憤憤不平,如何能改善我們的關係?

理解媽媽的感受,孩子長大了,就好像總是忘記曾經照顧他的人,他們總是對爸媽顯得不耐煩、不領情。但我們平靜下來想想,其實當年我們年少時,也一樣急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一套想法和行動。

其實這一切,都是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期望和實際情出現明顯落差而引起,例如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早日自理,如作息有時,放學後自覺做好功課及溫習,遠離損友;但孩子就認為「讓我自主,就別什也挑剔了吧!」結果雙方都對對方的表現失望,互相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一套時,矛盾自然叢生,戰場也不斷擴大,令對方不滿、自己不忿的枝節也愈來愈多,鴻溝愈大,就愈傷感情。

解決問題必須要包容、尊重對方有個人思想。作為人生經驗相對豐富的爸媽來說,這一步要先踏出來,找個平靜而寬鬆的時間,大家好好談談,以交換意見的形式,互相說說感受,耐心聆聽孩子、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這並不代表要完全遷就孩子讓他自把自為,而是爸媽也要坦白說出對他的期望和底線,例如孩子放學想活動一下,爸媽要念及他這年紀適當運動可耗掉過盛精力,反而有利學習;但孩子能否按承諾準時回家免爸媽擔心?這些情,大家可以共同商討,嘗試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立場,也可免去不少誤解,減少猜疑。

媽媽過去的栽培是今後相處的基礎,嘗試聽他的想法,引導孩子考慮你的建議,而不是指導性要求他跟從。

專家解疑難撰文:姚樂兒

Band 3非末路 正面爭表現 11-13歲


此文章於2012-03-14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升上一間Band 3 學校念中一,本來答應我們會潔身自愛,誰知不到半年就出事,在校門外與同學講粗口,被老師逮個正,被當眾教訓及告誡,現在他被標籤為「曳」學生,他不高興。爸爸很生氣,要他轉校,但最少也要等到夏天,而且我們也沒信心找到好學校,但兒子並不想轉校。現在氣氛很僵,如何是好?

家長若覺得Band 3 意味困難重重,很多事情都以負面感覺觀察,容易引起惡性循環。知道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的確叫人難受,但這件事情的發生,也出現兩個正面的看法:

1. 老師積極告誡,體驗教學理念

2. 孩子感到被標籤,不高興,顯示出他不想自己形象差就以上兩點,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以下重點:

.平靜檢討

平靜地和孩子檢討事件:為什麼他那天講粗口呢?因為同學都說,不說顯得孤立?

.解決問題

若他只是一時之失,但以後不和同學往來也不可能,那他打算如何應付呢?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大家考量可行性,幫他實踐,例如以說笑的方式應付, 不講粗話, 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形象,保持與人和睦之餘,又不會引起別人的挑釁

.家校溝通

增加和老師的溝通,切實理解學校的理念,配合孩子的教育,建立包容而正面的態度

.發掘特長

放開固有概念,讓孩子多嘗試,除了主流科目,他的特長是什麼?若他在運動音樂創意上做得出色,就能反過來拉動他的基礎學習

其實,進入心儀學校,也未必一帆風順,在學年中途要轉校亦未必如願,與其蹉跎,不如努力爭取好表現,要轉校時也較容易。

不肯打招呼 勿當面斥責1-2歲

此文章於2012-02-29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小朋友已經2 歲10 個月了,我和丈夫都十分有禮,看見看更、鄰居等,都會說早晨打招呼,但兒子不願開口,還要扮怪相;他不但不打招呼,還愈叫愈跑,有時更大哭,令人好不尷尬,無計可施。

未掌握個人禮貌行為

孩子才2 歲,表達能力有限,而且幼兒喜歡和不喜歡一個人僅靠直覺,他面對陌生人,可能一時不知所措,又或認為父母替自己做了,未能掌握打招呼是個人禮貌行為。然而,爸媽過分地強調和誇張的評價,如經常當面說他「害羞」、「好曳」,當下次被爸媽要求向他人問候時,孩子會愈發迴避與別人打招呼,這些標籤反而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依據。

鼓勵用微笑點頭代替

建議爸媽拆招方法:

1. 借講故事、看圖書和生活例子,啟發孩子明白打招呼是一種禮儀,表示懂禮貌、有修養,能使我們成為受歡迎的人,打招呼之後,問候的和被問候的人都會感到愉快;

2. 告訴孩子,社交問好的形式有很多,如友好地望?對方微笑、點頭、揮手等行為都是打招呼的一種,鼓勵孩子先選擇以最簡單的方式開始,如果他能做到,一定要表揚他;

3. 如果孩子不願打招呼,可以轉移方式, 如教他揮手、說「嗨」等友善示意,但若家長只顧反覆提醒和批評,只會令場面更尷尬;

4. 不宜硬要害羞的孩子開口問好,父母只要表現出應有的熱情和友好,不厭其煩一次次地把他們介紹給孩子,例如看更叔叔保護我們,不讓壞人進入大廈,讓孩子慢慢接受,他就能發自內心地接納他們,並漸漸會認同、跟隨爸媽的行為;

5. 害羞的孩子需要較多的嘗試與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和外人,人愈多,爸媽愈需要慢慢引導,安排打招呼的次序,應由熟人開始。即使孩子的聲音很小,也要表揚、鼓勵他,以增強他的信心。

順手牽羊 說之以理 7-10歲


此文章於2012-01-18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兒子今年7 歲,念小一,外婆發現他經常拿同學的文具回家,那些文具都是他曾要我買,而我拒絕的。我一直以為是外婆買給他,原來是他從同學處得來,我說這是偷竊,但他說只是不小心放入了書包,我是否需要找教師替他輔導,煩請指教?


要協助改善孩子的行為和習慣,必須要家校合作才行。7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家長拒絕孩子的要求時,有沒有告知他為什麼媽媽會拒絕呢?或有否跟他討論過,家中無論富裕與否,資源都應該應用則用,那些文具有什麼功能呢?以理說服他接受安排。得到孩子的認同, 他才會願意與媽媽合作。

了解無心還是有意

另一方面, 孩子平時是否做事、收拾也是馬馬虎虎呢?如果他平時不拘小節,那為何不相信他是無意取了別人的東西,而下結論指他是刻意偷竊呢?良好的親子關係,包括了解孩子的個性、需要,也要兩代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信。若缺乏信任,又怎樣評定孩子是否有改善呢?

然而,無論是錯手或刻意拿了別人的東西,都損害了物主的利益,這是不可接受的,打個比喻,別人拿了兒子的玩具,他自己也不會高興,可能會覺得憤怒。若孩子能用同理心去感受,就能加強他的認知。只有孩子有正確的認知,不存僥倖心,才會願意在行為上改變,例如學會小心管理自己的文具,減少拿錯別人的物品。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受到朋輩的影響,家長應放開心懷,多了解孩子,這樣不但在過程中更理解他的心思,若遇到偏差的價值問題,亦可經過討論說明,及時改正。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11-13歲 升上中學 自主學習


此文章於2012-01-04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小學時,名次大約在10 至15 名之間。今年他入了第一志願學校念中一,開學初期表現正常,但近來情完全失控,經常欠交功課、做漏功課……總之經常一派胡言,不知如何是好?

升上中學後,學習模式和小學確有很大變化,學習範疇擴大之餘, 也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學習探討、蒐集資料、辨證等, 老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就算孩子熟悉小學的一套學習模式,上了中學也要改變適應。

不再用家長密集式教育

若孩子小學的好成績,是在家長密集協助下得到的成果,到了中學沒有輔助,加上要求水平提升,表現不如人意是意料中事, 家長苛責亦於事無補。要孩子學習自理學業,始終還是需要耐心培養。

因此,家長要先和孩子分析如何達到自理、自立及自主的目標,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學業努力, 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自理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例如收拾書包、交功課,不用媽媽的催促監察。這樣,他就可以自立,不依賴別人,靠自己努力學習。若作業沒做完,就要反省下次如何完成任務,而不是抄襲別人的功課。因為要自己動手才能體驗自主, 才會主動學習, 追求知識。在這期間,媽媽要按部就班,退出他的學習機制,轉為跟他討論問題、交流識見,放手讓他自主學習。

教謙讓 拒排斥 5-6歲


此文章於2011-12-07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5 歲,他一向只和年長的小朋友玩,在大哥哥、大姐姐面前,他就是小孩子,可能他也意識到別人會對他容讓一點,所以很排斥比他小的孩子,像在酒樓遇上鄰桌有孩子,別人逗他時不理不睬,非常失禮;連我們去逗別的小孩,他也不高興,責備他就大哭,請指教如何改善?

在一群成年人的環境下,和孩子分享的只有長輩,當然會對他的行為表示讚許,這就滿足了孩子小小的虛榮心,他也習慣行為正確時,就得到誇獎;然而,和小朋友交往和分享時,孩子得不到伙伴們的讚許,自然就很「排斥」別人。

多讚許助人行為

少接觸外人也會出現類似情,家長可問問他在幼稚園的表現,便能明白他的行為是否與大人處理手法有關。當然這也可能涉及孩子的安全感問題,尤其是他感到其他小朋友的出現對他造成威脅。

因此家長在處理這問題上,要隨孩子成長提升對他的要求,避免誇獎過頭;其次是家長要抓住孩子和小朋友相處良好的時機讚賞,並具體說出值得欣賞的地方,例如,某小朋友見到伙伴跌倒,然後扶起對方,就要說: 「嘩,她好乖好叻,會幫其他小朋友,我好想跟她做朋友。」令孩子注意到,原來無論能力多少,肯幫別人是獲讚賞的。教導他對小朋友應謙讓互助,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亦可鼓勵他積極參加小朋友的集體遊戲。

另外,大人帶他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也要表現高興、開朗大方一些,這漸漸會影響到小朋友的交友態度。

專家解疑難撰文:姚樂兒

男性更年不可怕


此文章於2011-10-19 明報 Happy PaMa G04刊登

丈夫近日自覺發福了、情緒起伏不定、失去活力、經常失眠,更出現性慾減低、排尿等問題,懷疑有「男性更年期」。但他認為女性不會明白這些困擾,再加上一個大男人,怎可向太太說出這些情?故此,他選擇獨自面對身心理的變化與不安,不理會太太的嘮叨與關心。

文:顏紫燕圖:Stella So、資料圖片

當男士邁入中年,或許會出現「男性更年期」的現象。衛生署的資料指出,40 歲以上的男士主要由於男性荷爾蒙的水平漸漸下降,受影響的器官亦會相應降低功能,出現跟女性更年期相似的徵狀。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圓圖)表示,若丈夫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身心變化,太太怎樣說,他都不會承認,所以要安然過渡, 兩夫妻宜一起面對。

丈夫:40 歲後更注意健康有些研究指出,吸煙及高膽固醇水平會增加男性提早出現更年期的風險,所以男士應該戒煙及控制膽固醇的水平,並定期做運動以保持肌肉及骨骼質量。像個案中的男士察覺到自己的變化,黎偉倫建議他: 「多關注自己的健康,調節飲食、生活習慣,多吃蔬果、少吃肥膩食物等,他可主動要求太太在煮食上配合,烹調健康食物。還有,多運動有助消除脂肪外, 亦會提升精神狀態,更有活力,部分人士或能因而改善性慾。」

處理生活壓力方面,黎偉倫建議四五十歲的男士需要調節家庭、工作、社交的輕重次序,如將重要的工作編排在早上,較輕巧的工作安排在放工前處理,盡量控制自己的精神狀態,不讓壓力帶回家中。另一方面,中年男士應減少喝酒及抽煙,很多男士為了社交應酬,經常被朋友邀請喝酒。他建議男士可婉轉地說:「我近期經常頭暈, 飲少少啦。」應酬朋友之餘,也控制自己喝酒的分量。

妻子:顧及丈夫面子

黎偉倫指出「男性更年期」在現今不常被提及。「太太不宜直接表示懷疑丈夫有男性更年期,要明白男人最怕被人說『不行』。避免直接說出像『女人有更年期, 男人有更年期也很正常』的話語,切記某程度上,大部分男士『唔衰得』、要面子,如果被太太直指有更年期,丈夫會心想自己真的這樣不濟嗎?甚至會認為被太太看低。」

如果太太想向丈夫表達關心,黎偉倫提醒妻子應避免提及「男性更年期」這字眼,宜從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丈夫,婉轉地指出他的轉變。像察覺丈夫有否因為小事而發脾氣、對於夫婦性關係沒心機、晚上輾轉反側等,可以關心地問「近期見你難以入睡,有什麼事?要看醫生嗎?」;又如當自己磅重時,可隨口邀請丈夫磅重;如丈夫見衣服不合身,表示需要添置衣服時,妻子可以藉機問他是否胖了?以關心的角度出發,從中了解丈夫的轉變,減輕他的反感。

雙方:正視更年期

黎偉倫說: 「有時候,男士可能察覺到自己的變化,甚至出現困擾,只是他們認為不可以『衰畀人睇』,難以主動啟齒。如果男士真的察覺到身體狀態大不如前、性能力衰弱,可在適當的氣氛下,坦白跟太太訴說。大前提當然是跟妻子『有偈傾』,而且她不會很嘮叨,是以關心、支援的角度出發,能一起平和地面對問題, 甚至商量徵詢醫生的意見。」

衛生署的資料亦指出,如果男士能夠了解更年期的過程及在心理上得到支援,大部分男士都能順利應付轉變;假若男士受到更年期徵狀的困擾,可尋找醫生的協助,醫生會考慮處方男性荷爾蒙補充治療,包括口服膠囊、注射或皮膚貼,以紓緩男性更年期的徵狀。

典型男性更年期徵狀

.脂肪增加

.肌肉質量及強度下降,失去活力

.骨質疏鬆症,引致身高下降

.情緒起伏不定、抑鬱、憂慮

.失眠

.性慾減低

.勃起時堅硬度下降、陽痿

.出現排尿問題

資料來源:衛生署男士健康計劃(www.hkmenshealth.com

荷爾蒙作怪

男性更年期主要的成因,是男性荷爾蒙的水平漸漸下降,由於健康男性的荷爾蒙水平變化很大,所以不是所有男性都會經歷同樣的改變。

神秘電話密密傾 自律計劃建共識 11-13歲

此文章於2011-07-06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在男校念中一,小學一直很乖。2 月份參加一個比賽後,認識了附近一間著名男女校的同學,當中包括女同學,自此成績跌了不少,經常談電話至深夜,我說要轉電話,他就買電話卡;有街坊說看見他和女生在圖書館外傾偈,我覺得他正在拍拖,曾經試探過他,但他就是不認不理,該怎麼辦呢?

家長緬懷孩子小學乖巧的時光,相信你倆的親子關係不錯,孩子進入中學後會自覺「大個仔」,也會注重自己的獨立形象,並努力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這些改變並不意味和孩子的關係開始疏離,而是大家都需要調節、適應,家長要適應孩子長大、活動圈子擴大的事實,在教導孩子的技巧上,要提升、強化管教質素,而非留守在每事關懷備至的水平。

例如:孩子應知道作息的重要和家中的基本規矩,爸媽對他的學習表現有所要求,如果他做到自律有序,爸媽應放手讓他自決,但若他沒法好好管理自己,那麼爸媽會關心他為何做不到,要和他一起研究問題所在,如何解決困難,讓他盡快回到正常軌道。

坦誠分享切忌訓示

爸媽可以找個彼此都平靜而充裕的時刻,各自抒發大家的看法,平靜地聆聽對方的話,找出共識,例如上了中學以後活動多了,學習、作息方式有什麼壓力呢?如何紓緩?爸媽可以如何配合、協助呢?在這裏,大家可以輕鬆地提出他每天花這麼多的時間上網、講電話,會否影響睡眠呢?能否調動一下呢?讓他自己申述理由,然後說出合理的方案。

家長切忌把這類傾談時光當成大揭露、批判、訓導的好時機,孩子會感到爸媽並非想真誠了解他,只是乘機想提出訓示,他便不再願意向大家吐露心聲了。

至於男女朋友方面,爸媽在日常生活中應不時向他提出選擇友儕的基本價值觀,鼓勵孩子多認識朋友的不同性格和品德,擴闊生活圈子,和建立個人生活及學習目標,例如我要入大學念自己喜歡的科目,這會令孩子為自己立下大小不同的目標,明白堅持計劃、耐心追求實現的可貴,自然會自覺守紀律和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項目上。

語帶命令 得罪人多 7-10歲

此文章於 2011-06-08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7 歲獨子,念小二,成績不錯,但老師說他對同學說話帶命令,不接受別人批評。其實這個我也知道,也一向重視他的待人態度,但他易發脾氣,例如看書時,別人在身旁嬉戲,他會罵人或告狀。但他的優點是不記仇,很快就忘記不開心的事,不過有些同學會被嚇怕,不願再和他玩。請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訓練他控制脾氣?


孩子有情緒,高低起伏也是自然的表現。他表現傲慢,遇上挫折後,也會後悔、覺得孤單。進入小學後,生活逐漸複雜,承受的壓力自然也增加。

有些小朋友遇到困難、挫折,就希望以強硬姿態爭取話事權,但過度強硬,不但令他人困擾,也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很可能只因他不知如何適當地表達感受。要孩子明白問題所在,爸媽先要接納他的心情、感受,他才能了解並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問題。他大方不記仇,是很好的優點, 但傷害了他人而失去朋友,還是不值得的。

先聽孩子感受再分析

爸媽最好先拿出一個剛發生而未責備過他的具體事件,和他一起重演片段,剖析他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例如看書時別人在旁嬉戲,對於他罵人一事,爸媽先聽孩子說當時的感受,讓他認識自己的情緒,面對「爆火」的原因;爸媽可以代入其他小朋友的角色,也說出自己追逐吵鬧的理由,孩子明白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後,從中找出大家的矛盾之處,再思索如何處理。透過角色扮演,爸媽和孩子輪流站在兒子、同學的位置上,說出不同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後果,提出自己認為有效的表達方法,例如媽媽建議找老師評理,爸爸說劃分看書和遊戲區,兒子說撞到別人要道歉,大家圍繞不同方案又討論好壞處,哪個方法最好?這樣既能加強他對不同方式的認知,鼓勵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又能引導他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心情。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精英班重壓 內斂積抑鬱 7-10歲

此文章於2011-03-23 明報happy PaMa G08刊登

兒子今年五年級,他在四年級前一直很正常,成績不差,入了精英班,但從五年級開始,他給自己很大壓力,功課稍不順意就不開心,甚至哭、擲東西;老師說他在學校好正常,只是一向文靜、成熟。我們試過給他玩遊戲機、看電視輕鬆一下,但他脾氣反更暴躁,令我們很懊惱,如何是好?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這孩子性格若是內斂、不善表達,或平時沒有找人傾訴的習慣,面對同學的比較,或因有自我要求,遇到不如意時,難以排遣抑鬱心情,藉事情發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爸媽可以給他實際的情緒支援,這不是泛泛地與他講大道理,而是好好和孩子談,主動了解和關心他的感受。

五年級開始升中評分,孩子意識到這對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入了精英班,無疑是對自己過去努力的肯定,但同班同學都是成績突出的一群,他就更要精益求精、突圍而出,難度也就大大增加。爸媽的眼點不是追問他的學習程度能否趕上,而是談談與同學相處的情、各人的性格和趣事,從他對環境的感覺,了解他面對的情。

父母分享成敗經驗

無論他談到開懷或沮喪的事,爸媽也可分享自己在工作或經驗中遇過的相近遭遇,尤其是處理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孩子既有興趣知道,也許就能從中學到一些處理方法,例如管理期望、做事有目標、做得不夠別人好時向對方學習,下次自己能夠應付就是進步。這樣的互動效果可令他明白:

1、人人都有失敗經驗,分別只是能否汲取教訓,下次改善應付能力;

2、有時候與其一個人鑽牛角尖,不妨和別人談談,三個臭皮匠可能會找到頭緒;

3、發脾氣只屬一時之快,不能解決問題之餘,反而可能令問題更嚴重,令人敬而遠之,孤立無援。

爸媽安排輕鬆節目調劑緊張心情是正確的,但遊戲機有不少計分和過關的成分,甚至競賽元素等,殊不「輕鬆」,看電視也屬靜態,那倒不如讓他參加體力活動,例如打一節羽毛球、踏單車、周末郊遊,這些都能達到舒展身心的目標。爸媽不要期望只談一次就能解決問題,建立一個持續溝通的習慣,大家一起關心對方,能產生互動效果,不用以發脾氣負面減壓。

模仿中學習 慎選好榜樣 3-4歲

此文章於2011-02-09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四歲半的兒子很喜歡模仿朋友仔、卡通人物,好像沒有自己的主意,凡事都以某某、誰誰為依據,該如何培養他的思考能力,又不會任性妄為呢?


模仿是孩子一種學習方式,這常與好奇心有關,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就想要什麼。隨成長,接觸範圍擴大,經驗積累,孩子或會開始模仿卡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表揚值得欣賞之處

爸媽對孩子模仿的行為,應當支援,並要具體指出所欣賞的地方,例如仿效讓座給長者,他最初可能只想像別人一樣得到讚賞,但若爸媽能指明「讓座給長者」這行為值得稱讚,並使之強化,那他就會明白即使別人沒做,他自發讓座給長者,仍會得到表揚和鼓勵。

當然,孩子同時也會模仿一些意識不良或具破壞力的行為, 例如吼叫、扮兇惡的樣子以達到威嚇、要脅目的等,若不及時教導, 孩子又因而得逞的話,這會令其產生錯誤概念,以為只要重複不良行為便可索取所需。

爸媽要以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引導孩子模仿正確的事情,摒棄錯誤的行為。例如和孩子一起討論卡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形象上,還要分析情節和人物的行為表現,例如主角鹵莽地弄壞東西,最終要負責收拾;而丑角心地善良,把失物送回物主,是非常值得讚揚的;而那個打人的人是壞蛋,他幹壞事我們發現就應該通知警察把他抓住。

鼓勵觀察好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模仿一些英雄人物,學習他們的優良品德和崇高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觀。不過,不建議利用時髦明星偶像作為孩子學習、模仿對象,應鼓勵他在不同的人物對象身上學習別人的良好表現,例如清潔嬸嬸努力工作,我們才不用面對一街垃圾,再引伸至我們不能隨手丟垃圾;鼓勵他多觀察身邊人物,發表感想和意見,有助建立個人思維和培養獨立思考,身心健康地成長。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11-13歲囝囝不開心 疑教師針對


此文章於2011-01-26 明報 Happy Pama G08刊登

11歲兒子早前和同學甲有齟齬,甲向教師投訴。教師以為兒子排擠甲,其實沒有,其後兩人和解。但此後那教師常常針對兒子,挑剔其行為。兒子回家後悶悶不樂,令我很心痛。我想投訴那教師,但兒子反對。該怎樣幫助兒子?


家長了解兒子,相信都對他整體個性和行為的表現有所認識,例如會不會容易衝動、粗暴鹵莽呢?雖然孩子沒有刻意排擠同學甲,但為什麼引起這樣的誤會呢?

掌握事件找出問題

家長掌握這事件始末,再參考兒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幫助他客觀地找出問題所在;同學甲與他和解,又如何具體地表現出來?一起打波?合作完成項目報告?

教師注意學生的問題行為並予以指正,不正是家長的期望嗎?

最重要是,教師指出孩子行為有問題時,孩子是否真的做過,他或家長是否認同那是問題行為呢?平時孩子做同樣的事,家長又會怎樣處理?方法是否比教師所用的有效?孩子為什麼屢勸不改?建議家長以「疏導、緩和」的方法處理事件:

安撫兒子予以肯定

1)安撫兒子情緒:表明對兒子在大是大非的認知上有信心,也勇敢面對問題,努力改正;現在主要是和教師改善溝通,徹底解決問題。

2)若情許可,與同學甲談談,了解對方的實際感受。家長要清楚明白自己是否認同學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期望孩子學到什麼?明確而可行的要求,才有理想效果,例如相信學校的好校風令孩子得益,卻不接受別人指正兒子的行為,本身就是矛盾。

家長可以約見教師,談談孩子的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家校齊心解決問題。聽教師說說兒子在學校的表現,有哪些問題,以及教師所見孩子的優缺點;家長也就孩子的優缺點表達己見,家校互相溝通,配合實際的教導方法,幫助兒子認識和解決問題。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育兒百科

此文章於 2010-12-15 明報 happy Pa Ma  G08刊登

睡覺不閉眼 常見非病態


0-1歲

資料提供: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李民瞻

BB個半月大,睡覺時眼睛有時沒有完全合起來,處於半開半合狀態,有時睡一會更睜大眼睛睡覺,維持幾秒。請問是否正常?為什麼他睡覺時會發出「唔唔」、「?呀」或嘆氣聲呢?BB也把拳頭握得很緊,臉也谷紅,又不見大便?是否有情緒困擾?

家長提到孩子睡覺時眼睛沒有完全合起來,還是半開半合狀態,是一種初生嬰兒常見的現象,並非病態,不用擔心。

還未睡醒 不宜逗弄

睡覺時,眼睛張開,然後又再睡,是睡眠循環(深睡、淺睡和瞌睡)中的肌肉表現。因此,爸媽看見孩子眼球轉動,眼睜開或閉合,眼瞼閃動,呼吸短暫變化後又回復規則,不要以為他醒了而去逗他,這樣反而會弄醒孩子,不妨耐心觀察一會,待他睡醒。

同樣孩子睡覺時會發出夢囈、嘆氣,或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只要能恢復平靜睡眠,醒來時孩子表現精神飽滿,飲食正常,身高、體重、頭圍增長保持在指標線上,都是可接受的現象。

溫度適中 調低光度

此外,注意孩子的睡眠環境,保持光度近黑暗、寧靜、少騷擾,溫度適中,空氣流暢都有助孩子安眠。如果孩子醒來表現精神委靡,食慾不振,就應該帶孩子求醫。

玩得專注 口水常流

3-4歲

資料提供: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葉柏強

3歲的兒子,身高體重增長沒問題,健康而少病,牙齒也長齊了,平時玩耍表現不錯,但他還會流口水,尤其是專注地玩玩具或看卡通片時特別嚴重,要提醒他合起嘴巴吞口水,但一會兒後又再流,這算不算病態呢?

小孩子流口水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絕大多數情是生理現象。

吞嚥正常 毋須擔心

正常人口腔內的唾液腺,一天24小時都會不斷地分泌出口水,睡眠時較少,進食時較多;口水含酵酸,有助消化和殺滅口腔細菌,保持牙齒健康。正常成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不由自主地做到吞嚥口水的動作,所以口水不會流出來;小孩子口腔淺,肌肉反應不夠靈活敏捷,未能把多出來的口水及時吞嚥,結果就會順唇邊溢出;尤其是孩子聚精會神於其他事情上,或完全放鬆警覺、睡了,此時,流口水是常見的生理現象。

如果孩子飲食時咀嚼、吞嚥能力正常,那就沒有大問題。從家長的描述情看來,提醒孩子,他便能改善情,應該不需要治療。隨孩子長大,口腔肌肉反應成熟,流口水問題會漸漸減退。只是家長現時需要注意,這個經常不自覺流口水的孩子的嘴邊部位,要保持清潔乾爽,避免皮膚受口水中的酵酸過度刺激或出現潰瘍。

喉嚨發炎增口水分泌

有時候,小孩流口水也屬於病理原因,例如患口腔炎、牙齦炎、喉嚨發炎或手足口病等,口水生產量會有所增加,影響到孩子吃東西、呼吸等情時,就應診治。只有少數孩子會因為腦神經發育出現缺陷,或因內分泌失調,而出現長期流口水不停的現象,那就必須進行診治處理。

只愛扮公主 引導擴眼界

5-6歲

資料提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親職教育中心主任(註冊社工)廖李耀群

我女兒一天到晚都要扮公主,上街看到人家有公主圖案的東西都要擁有,常要穿粉紅、粉紫,不然就滾地哭鬧,4歲半就如此固執,如何是好?

孩子往往向生活中所能接觸到受歡迎的形象模仿和學習,如女孩子喜歡粉紅、粉紫的公主妝扮,在香港是很普遍的情,如果家長認為孩子的表現是需要改善的「病情」,最有效的方式是從孩子生活中最親密接觸的家庭環境中,調整方向。

鼓勵變通更聰明

這不是拒絕公主,杜絕粉紅粉紫的表面大行動,而是提升質素、擴展眼界的去蕪存菁工程。例如女兒要學習公主般有禮貌、保持整潔儀態、關心弱小、尊重長者,這些都是值得鼓勵、欣賞的好行為;粉紅粉紫也是可愛的顏色,但其他粉藍粉綠也很好看,引伸至她出席任何場合活動時要穿著適合的衣物,便能玩得更盡情高興,例如去公園遊樂場,穿粉紅蕾絲裙又怕髒、又怕弄穿,那麼改穿粉紅棉恤和耐磨藍色牛仔褲,豈不更合適活潑?引導孩子看到變化、變通,不是一味只得一樣東西好看,能夠切合需要,配合環境,其實更「聰明」!在街上,看見別的小孩穿其他顏色好看,不妨和女兒說﹕「你也一樣有這顏色的背心,穿上時,也一樣好看……」

生活中學習好榜樣

同樣,在生活中多提其他人物角色的重要性和貢獻,例如醫生會醫病,護士會照顧人,傭人姐姐的記性好找東西很快,令她學會欣賞不同人物的優點,提供不同項目的學習榜樣。

一般正常孩子所表現的「固執」,主要是家長的寬鬆和不堅持說服孩子所造成的,只要眼了解孩子為什麼那麼想當公主、扮公主,然後以她能理解的角度推介新事物,不難引導她放棄「固執」。

升小不習慣 體諒勿苛責

7-10歲

資料提供﹕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臨心理學家朱嘉麗

兒子讀小一,教師發現他上課時不抬頭望教師。原來他上課時,手會不停玩弄小東西。打、罵我都試過,但沒用。如何立即改善他的上課表現?

孩子是否只是迴避教師?在幼稚園時發生過嗎?和其他同學相處如何?在家是否出現類似情?

如果升上小一是孩子行為改變的轉捩點,那麼先要理解幼稚園和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如何巨大的改變。例如在教師上課教學模式、課程安排和對孩子學習要求上,幼稚園和小學均有不少的轉變,孩子可能在適應上出現問題,典型例子如下﹕

1、學前教育相對自由寬鬆,但小學班級人數多、規矩也多,不少在幼稚園表現得到注意嘉獎的孩子,會發覺在小一班上,突出自己表現的機會少了,而競爭、比賽也嚴肅多了;

2、課文艱深了,大家一起聆聽,小朋友各有各問,遇上理解困難,他還未來得及弄清楚,就錯過了,跟陣腳就鬆散了……如果再提問,或答錯問題,怕別人取笑……

孩子感到不安,自然想逃避和找人安撫,所以就迴避教師,例如觸摸熟悉的小東西,都是一種在困難時找「出路」的行為表現。

解構行為 提供協助

因此,家長要小心解構孩子的行為,分析一下他感困難的地方,例如有些孩子遇上讀障,難以處理大堆文字,苛責只會有害無益,情嚴重者可能甚至需要專家協助治療,培訓閱讀、理解能力。

家長也要協助孩子以正向心態解決問題,例如養成備課習慣,留意課文上困難地方,聽教師講解時就要更專注,孩子能把握技巧,有效學習,就更容易有進步、有成功感,有自信,也會更用心專注學習。

另外,我們建議家長盡量為孩子提供簡單、不花巧的文具,不要設下分散孩子注意力的陷阱。

內褲自己洗 囝囝怕尷尬

11-13歲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13歲,返學經常穿冷背心並蓋過臀部,回家後也不肯脫,只有坐到書桌前才脫,連上廁所也要穿;內褲要自己洗,有次我移去窗口吹乾,他就發脾氣。我明白他青春期感到尷尬,如何教他保持衛生的重要?

孩子進入青春期,男孩由於生理上的轉變,會因刺激生殖器官成長和製造精子的能力,的確較易出現性衝動,稍遇刺激,陰莖便會勃起、甚至射精;另外,他們的心理方面亦會產生變化,有時情緒起伏不定,也會特別注意自我形象,愛將自己的外表和身材與朋友比較,表現敏感;對異性產生興趣,對性方面的問題感到困惑,怕被誤解、標籤。

爸爸分享成長經驗

從描述看來,這孩子的行為也頗易理解,最好爸爸能和兒子談談,分享成長經驗,也解答兒子困惑。媽媽要和兒子談,應先把握正確生理知識,以理性角度談論,避免滲入太多感覺評論如「心術不正、鹹濕」之類,事實上,市面上蓄意撩人的雜誌封面琳琅滿目,他也未必因刻意窺看色情物品或想入非非才出現生理反應,有時候他可能會在沒心理準備下面對尷尬情。

教導處理性衝動

媽媽不妨借新聞或其他話題發揮,表現出接納他人成長,認同出現在他身上的是正常生理現象,例如禮貌地走開一會或轉移話題等,處理他忽然而來的性衝動;善意地提醒他注意衛生、保持整潔和身體清爽的重要,具體地推介簡易有效、徹底洗滌內褲及單的技巧,免致留下污漬、味道;也提醒他,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應找醫生檢查。

媽媽可以在社交上,教孩子和異性相處的技巧,例如說說女孩發育和生理變化,一些基本避諱,也能有效解決孩子一些疑惑。

專家解疑難

歡迎來信詢問有關養兒育女的問題,我們請來專家為你解答,來信請註明「專家解疑難」,並列明孩子的年齡。

郵寄﹕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明報Happy Pa Ma收

電郵﹕happypama@mingpao.com

傳真﹕2898 2537

7-10歲 內向慢三拍 朋友沒幾個

此文章於 2010-11-24 明報Happy Pama G12刊登

大兒子快8 歲了,讀小三,非常被動內向,不喜歡說話,凡事好像慢三拍;成績中上,做功課好慢但表現不錯;上課從不主動回答教師問題,被點名就咿咿哦哦等半天,連教師都怕怕。曾擔心他自閉而安排評估,證實不是。我也不知如何訓練他,同學仔朋友也少,每次見他獨個兒進出學校我就好心痛,但在家和6 歲弟弟玩完全沒問題,如何幫他提升效率,多些與人溝通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脾氣,性格內向,一方面是天生的,後天生活環境和經歷也有影響。家長先要接受個性、脾氣無分好壞,一個內向害羞的孩子並不差於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最重要是他本人接受自己的表現,並知道自己個性中的長短處;於長處加以發展,而多加改善短處即可。

認清原因對症下藥

然而,要認識自己優點和弱點並不容易,例如兄弟相處,多少也會包容, 但面對同學、朋友,則難望被理解,例如別人邀請一起玩,他一時反應不過來,小朋友可能已跑去找其他人,他或誤以為被離棄,這經歷或會影響將來遇同一情形時的表現,家長有必要教導他正確判斷形勢,減低負面影響。在上述個案中,哥哥也愛跟弟弟玩耍,證明性格內向一樣喜歡群體生活。

家長需要弄清楚,孩子是否因為怕出錯,抑或是源自怕羞心理,才出現被動或慢三拍的表現。若是前者,家長宜引導孩子以正面態度去處理堂上發問和回答的問題,強調問明白才會進步,答錯了也可從中汲取教訓,避免一錯再錯。有需要的話,不妨找教師商量一下。

增社交機會建自信

若是怕羞,可增加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社交相處的機會,例如放假、生日時約一兩個同學回家一起玩,擴闊熟人圈子;平時也應在生活各層面上盡量鼓勵哥哥有多一點主導、自決的機會,一起多點參加團體活動等。只要他有主動的表現,就要表示注意到他的改變,愉快的經驗容易增加他的自信心,跨越畏首畏尾的心理障礙。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高齡爸爸 不怕代溝憂體力


此文章於2010-11-03明報 Happy Pama G01刊登

老來得子, 當然可喜可賀,尤其是恒基大少李家傑(小圖)以47 歲「高齡」一索得三男,李家的開心指數當然以乘3 倍計算。可是現實中,平民百姓沒有千億身家作後盾,卻在邁向退休暮年之時才當起爸爸,興奮過後,要面對的就是各種現實問題:經濟、健康、親子溝通等。兩名高齡爸爸梁繼璋與麥潤壽告訴你當爸爸的苦與樂。


文:顏燕雯、梁翠薇、顏紫燕圖:張智超、資料圖片

梁繼璋:為孩子轉行教書

現年55 歲的資深傳媒人兼口才班導師梁繼璋與前妻育有一女,現已20 多歲,他2002 年及06 年與現任太太Athena,誕下長子翀翀及次女喬喬,即他再為人父時已經47 歲和51 歲。

「有次跟兒子一起剪髮,髮型師按兒子的年齡,估計我才得30 多歲, 我說了真相, 他卻意想不到。」年輕的外形遮掩了他真實的歲數,可是高齡爸爸所面對的壓力,他一樣避免不了。

戴老花眼鏡伴讀故事書

「壓力有很多種,第一是體力。最初有孩子時,我有想過:我能否應付讓他騎牛牛?還可以抱他追巴士嗎?最近看到新聞,一個年僅33 歲的爸爸,也可以在抱女兒上樓梯時猝死,很擔心。但這種擔心,其實是無法控制的,因為有時身體出問題,我們可能都不知道。我的女兒只有4 歲,偶然還要我抱,我告訴自己,若能力不足,便不要硬來。」

梁繼璋指現在自己在體力上還能應付兩個孩子,「幸好一家人都愛靜,釣魚捉蟹等活動也難不到我」。不過,他開始更注意自己的健康,除太太經常提醒他定期做身體檢查外,他自己也會早睡早起、不熬夜少應酬等。「現時體力上還沒有太大困難,只是有時他們要我說故事,我要拿老花眼鏡出來!」

除了體力, 最令「高齡爸爸」擔心的就是經濟問題。本來人到中年,事業穩定,大可無憂安心等待退休。但有了孩子後,又要有另一種籌謀。「作為爸爸,要用任何方法去維持未來20 年的薪金和生活水平。」

不能坐以待「幣」

梁繼璋說,兒子1 歲時,他已經有意在另一個行業發展。「當時我在電台工作,人畢竟不能永遠站在最前線,特別是我們這一行,新人輩出,隨時要放下咪高峰。所以,我想在一個有較長生命的行業發展——教書。除了開口才班教小朋友,我還到幼稚園以至大學,甚至私人公司講課,我現在更於浸會大學念教育碩士課程。不停進修,就是想建立另一個事業, 作為爸爸, 不能坐以待『幣』( 金錢)。」

那麼,是否要延遲退休?他倒沒想過。「從前我已經覺得人要有工作,才有不死的活力。是否退休,其實不是有沒有小朋友的問題,反而在事業上的轉型,才是真真正正為了他們。」

建立互信減輕代溝

很多人也怕跟孩子年齡差距太大,會造成代溝。他說: 「我不怕代溝,因為從孩子一出生開始,你便可以跟他建立一個信任和了解的關係,明白他,是最能減輕代溝問題的方法。可能我常接觸小朋友,這方面沒太大壓力。我知道新一代喜歡的事物、玩意,又因工作關係常看有關小朋友的書籍,這對我來說算是個優勢。」

他建議各位爸爸,不論高齡與否,很多資訊正圍繞我們的四周,關鍵在於爸爸們有沒有花心機和時間去發掘。「作為爸爸,不應覺得付出金錢供樓養妻活兒便足夠,其他便交予太太和傭人。要多跟年輕人在一起,也要花時間跟孩子相處,了解他們。『老』只不過是一個字,若你覺得它不在,它便不存在。你愈避忌,它便會放得愈大。」

給子女的話早點說

梁繼璋說: 「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長命,我覺得有些說話可以說的,便早一點說。早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名為《給兒子的信》,有些內容對他來說,可能是太深,但我怕到他看懂之時,我已經不知身在何方。所以還是先早點寫下,讓他長大時有機會看到。」

麥潤壽:人生經驗豐有耐性管教

甚受大、中、小學生歡迎,人稱麥sir 的電台主持人麥潤壽,今年57 歲。他過了50 歲後,才和太太育有一子一女,現時女兒5 歲,兒子3 歲,但他卻似乎沒有一點「高齡爸爸」的壓力。

經濟具基礎心理有優勢

「其實這個年紀才生孩子,自己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反而是個優勢。當然,有了孩子,會抱一個掙到錢便掙的心態,但經濟壓力是不大的。至於體力,當然我能陪伴他們落場踢球的日子會較少,始終我不像30 歲時有活力,生理上是有點吃虧,但心理上卻有優勢。」

他所指的心理優勢,是他認為人到了一定年紀,人生經驗豐富了,教導孩子的方法也會成熟得多。「若16 歲便生孩子,表面看來,他跟子女的年齡很相近,但其實他的心智仍未成熟。即使二三十歲的父親,仍然血氣方剛,忍耐力也未必足夠。我認識很多年輕父母,遇到孩子出現反叛等問題時,會感到很煩惱,他們都不太明白,教導孩子要用誘導的方法。」

麥sir 說,年輕父母的優勢在於體力,成熟父母的優勢在於思想管教。「我現在會很有耐性去教導孩子,試想想,若我50 歲還沒有耐性,我30 歲時的耐性會差到哪個地步?所以,無論是早或遲做父母,也有它的利弊,我不覺得做高齡爸爸是一件壞事呢!」

專家意見

支出龐大須重新預算開支

老來得子/女,很多父母會把子女當作金叵羅,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提醒大家,寵愛絕非親子溝通的途徑。「現代的父母很寵愛子女,尤其是高齡爸爸,很多時會當子女是寶,溺愛並不是跟子女相處、溝通的良方,因應小朋友不同的成長階段作適當的溝通,才是稱職爸爸。。」

敞開心扉勿介懷年齡

無可否認,高齡爸爸需要承擔很大的經濟壓力,準備儲蓄退休金之際,卻突然要為子女作出龐大的金錢支援。黎偉倫說: 「必須重新預算,父母的開支盡量減少、節省,甚至要預計動用公積金。因為小朋友學習開支很大,特別是現時學習趨向電腦化,加上各式課外活動,全要納入開支預算中。」

小孩子長大至精力旺盛時,高齡爸爸則已踏入暮年階段。「人始終無法避免年老,這是很自然的事,父親要向子女坦誠,讓子女理解爸爸的體力限制,未能跟他們跑跑跳跳,只能在旁支持他們。高齡爸爸要敞開心扉,不要介懷自己年老,要將負面的事演化成正面事,輕鬆地面對。」

醫生話你知

男性高齡無礙生健康BB

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榮譽臨副教授梁國賢表示,男性年齡並非影響受孕、導致流產或影響胎兒健康的主要因素。曾有研究指出,50 歲後男性的精子量比20 多歲的年輕男性減少約20%,而精子活動能力、形態等會隨年紀大而轉弱,但每年可能只下降不足1%。他亦表示,曾有研究指出,高齡男性的精子是導致胎兒患唐氏綜合症的其中一個原因,但近來亦有研究指出兩者並沒關連。在極度罕見情下,高齡爸爸的精子可能令胎兒性別的染色體異常,導致孩子長大後不育。

仁安醫院仁安生殖醫學中心總監周敏姬醫生則表示,男性高齡對精子的影響不算大,但高齡男士可能因為壓力、慢性疾病、高血壓、性慾下降、性功能下降等因素而影響生育能力。如進行人工受精或體外受精,醫生會抽取精子進行「洗精」,即挑選活動能力較高的精子, 在物競天擇(naturalselection)的情下,只有最強壯的精子才可與卵子結合。即使男性達50 歲,只要精子質素佳,成功受孕率亦一定會比20 多歲、但精子質素差的男士為高。

高齡名人爸爸

何鴻燊:現年88 歲的何鴻燊,四太太梁安琪在他77 歲時為他誕下么女何超欣。

李敖:現年75 歲的李敖,與現任妻子誕下兒子李戡時已屆57 歲。

姜大衛:現年63 歲的姜大衛,與妻子李琳琳育有兩女一子,幼子出世時他已48 歲。

劉鑾雄:現年59 歲的劉鑾雄,與呂麗君誕下一子,現時兒子約兩個多月大。

梁錦松:現年58 歲的梁錦松,與妻子伏明霞育有3名子女,長女梁司渝出生時,梁錦松已屆51歲。

任達華:現年55 歲的任達華,在49 歲時,妻子琦琦誕下女兒任晴佳。

鍾鎮濤:現年57 歲的鍾鎮濤,與女友范姜素貞在今年初誕下幼女鍾幗。

方中信:現年47 歲的方中信, 在45 歲時,莫可欣誕下女兒符迦晴。

準爸爸許晉亨:現年48 歲的許晉亨,妻子李嘉欣已證實懷孕,預產期是明年初。

麥當勞情殺翻版 專家:傳媒渲染連鎖效應

此文章於 2010-10-05 明報 港聞 A05刊登

23 歲麥當勞女職員鄭靜霞上月21日在藍田安田寓所門外,被同齡前男友鄧兆衡狂砍重傷,鄧其後跳樓身亡。青衣昨發生的三角戀演成命案,情節幾乎一模一樣,只是主角更年輕,只有17 歲。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指出,藍田命案發生後經傳媒大肆渲染報道,可能刺激其他受感情問題困擾男女的情緒,產生連鎖效應,觸發同類案件。


分手勿拖拉翻舊帳

黎偉倫說,情海翻波會令人感到傷痛,被情侶拋棄的人容易喪失自信,部分心智不成熟的人,箍煲不成又見情敵現身,隨時因衝動而作出害人害己的愚蠢行為。他勸勉任何年齡的男士,要培養個人自信心,切勿過度投入感情令是非觀念被扭曲,他說︰「人生並非只有感情事,家人、朋友、學業及工作亦值得注重,即使情侶分手收場亦總會事過境遷。」

香港家庭及事業發展服務訓練總監司徒漢明提醒情侶,分手態度要清楚明確,切勿拖拖拉拉,讓對方幻想可以挽救感情,同時亦要顧及對方感受,切勿翻舊帳、挑釁或奚落舊情人。若伴侶性格衝動,應找相熟朋友陪伴到食肆等人多公眾場所見面,切勿單獨到僻靜地方如大廈走廊、天台等有潛在危險地方談感情事,以免求救無門,平日出入亦要小心。

獨自入公廁 教保護自己5-6歲

此文章於2010-09-26 明報 育兒百科 D04刊登

五歲囝囝不肯入女廁,要自己上廁所,如何教他防避壞人、變態的人,又擔心他在裏面手忙腳亂跌倒,請問要怎樣教他呢?媽媽應該欣賞兒子已經懂得私隱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導他正確自理的方法,有助他健康成長。開始讓孩子獨自使用公共洗手間前,最好由爸爸教導他如廁的常識,實地教規矩,學應變。

先選乾淨明亮公廁

爸爸可先選擇乾淨、衛生、明亮的公共或商場洗手間,讓他感到安全舒服。若孩子進入後感到不自在,應先帶他到另外一間,事後才向他了解原因,再尋求其他解決方案。

如果由爸爸帶兒子、媽媽帶女兒,實地教導在公共洗手間內應守的禮儀、規矩,當然最好;平日在家中,也要不厭其煩地教導他如何處理突發事件,例如地滑摔倒,小解時弄髒衣物怎麼辦?孩子曉得處理便可避免心慌,免得愈弄愈僵。

遇事大叫確保安全

爸媽最重要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認清哪些是不當行為,和遇事時要大聲求救等基本常識。

孩子獨自進入洗手間前,先說好在哪裏等他,最好約定時間:如小便要在5 至10 分鐘內解決好、洗好手及來到約定地點。如果過了10 分鐘,媽媽還未見他,便會擔心他發生了意外,會先在洗手間外大喊他的名字,孩子聽到後,必須馬上回應或告訴媽媽需要什麼;如果得不到回應,媽媽會叫別人幫忙找他,甚至親自進入洗手間找他,了解情。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派入band 1校 絕非靠「好彩」11-13歲

此文章於2010-08-22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女兒念街坊小學,成績中等,選校時只選了一間band 1 學校並獲得派位,本來非常高興。街坊常把她和鄰居的女兒相比,指她屬「好彩」,也暗示女兒沒實力。愈近開學,女兒愈退縮。我到處打聽該校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希望替她做好準備,但沒可能短時間內,學好那麼多項目,爸爸認為只要盡力而為,沒理由放棄大好機會,我則最想女兒開心,可否提供意見?


媽媽想幫助女兒,先要摒除「女兒能進入好學校是好彩」的概念,要相信一個全港性的電腦派位機制,一定是建立在一套經審核認可的固定規則上,女兒的能力表現必定是符合了入讀band 1 學校的基本水平,才能在這一組別獲得派位。在客觀、沒有偏頗的標準下,得到一席位,並非非分之福,而是有基礎的,不宜妄自菲薄。

發掘優點建立自信心

爸爸說得對,大好機會在面前,應以正面態度把握,因此目前首要的是建立女兒的自信心。
要替她建立自信,可以由女兒過去在學校、活動及日常生活中發掘,例如女兒富同情心、隨和、熱心助人,都有利在新環境中贏得友誼。朋友多,那麼即使他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都可以互相研究學習。又如女兒知道有些科目成績較差,她隨和的性格可以助她虛心向教師及同學請教而得益。發掘她的優點、強項,加強表現效果,推展至別的領域上,拉闊發展的空間,都有助她建立自信。

課外活動貴精不貴多

好學校注重學生的全人發展,希望學生能把所學的帶到不同項目上加以發揮,亦希望學生能擴闊視野,接觸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環境中學習新事物。明白到這一點,家長應以女兒能如何在課外活動中得益為本,例如提及體藝項目,各選一項便足夠了,為女兒理性安排足夠的作息空間,重學習質素,不要盲目在項目上追求。

家長最好考慮多參加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從中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也有助明白女兒的困難,適時為她提供協助。

資料提供:明愛家庭服務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干涉外出搞亂髮 少年一拳打暈母

此文章於 2010-08-11明報 港聞A10刊登

【明報專訊】一名正處反叛期的15 歲少年,昨午預備離開藍田平田寓所外出遊玩時,不滿母親出言干涉及觸碰他的頭髮,大發雷霆一拳擊向母親,她倒地時頭撼地板暈倒,少年心知闖禍,自行報警,其後被警方拘捕。


15 歲姓曾少年涉嫌「襲擊致造成實際身體傷害」被捕,被打暈的母親姓孟(41歲),後腦因撼地瘀腫,送院時要戴上頭箍、頸箍及氧氣罩,呈半昏迷狀態,經治療後留醫接受進一步觀察。

心知闖禍自首被捕

被捕少年與父母及11 歲弟弟,一家四口同住平田平仁樓某單位,父親任職小巴司機,母親任職侍應。曾弟向記者透露,兄長成績欠佳,將留班重讀中四,平日脾氣暴躁,弟弟亦不敢招惹他,事發時兄長無刻意「蠟頭髮」,與母親亦無激烈爭執,卻突然發惡打暈母親,連弟弟也嚇一跳。

昨午4 時許,正在放暑假的姓曾少年一覺醒來,梳洗打扮後預備外出,剛休假在家的母親出言輕責數句,並用手觸碰兒子頭髮, 兒子不知是否不滿頭髮被「搞亂」,突然一拳擊向母親,孟婦當場失足向後仰,後腦位置撼地昏倒。

少年打傷母親後逕自離家,弟弟見母親暈倒後良久未醒,心感不安,致電告知兄長,少年得悉闖禍,即返家查看及報警將母送院,警方其後拘捕他。孟婦由幼子陪同送院,曾父急忙趕到醫院探望。

專家︰青春期注重外表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稱,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開始注重外表以建立自我形象,爭取友儕認同,髮型衣著打扮在他們心目中變得非常重要。事件中少年可能被母親干涉外出心生不滿,進一步被觸碰頭髮「禁地」,一時衝動襲擊母親。他提醒家長,青少年成長期間會漸漸變得獨立及產生私人空間觀念,若身體被無故觸碰會感到被冒犯,家長與日漸長大子女相處,應留意語氣要平和,尊重子女私人空間,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接觸。

孩子升中 你要放手


此文章於2010-08-10 明報 Happy Pa Ma D01刊登

9 月,對爸媽及孩子來說都有重大意義,象徵一個新學年又告開始。對於育有升中孩子的家長,眼看孩子從小學生變成中學生,心中總有無限緊張及疑問,怕子女結識了壞學生,怕他們成績跟不上,怕他們反叛……香港小童群益會註冊社工麥沛霖及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提供以下意見,讓爸媽與孩子一起為升中做足準備。文:路佳 圖:Suprijono Suharjoto(iStockphoto)


「孩子沒經歷該經歷的」

從選校面試到入學,升中這場仗真的不易熬,一眾爸媽為了讓孩子入讀目標中學,不惜扭盡六壬。但社工麥沛霖指爸媽因緊張孩子前途,總不自覺地為孩子做好一切,例如為他們選校選科、製作個人履歷表(portfolio),甚至寫面試草稿供孩子背誦等。但這些環節,孩子實際並沒有參與其中,變相只是一個執行者。

她提醒爸媽,首要任務是戒除這種為孩子做決定,做準備的習慣, 「因為有家長負責,孩子往往『唔知自己想點』」。但中學強調學生要自主及獨立,孩子要適應中學生活,爸媽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讓他們嘗試汲取生活及學習上不同的經驗。「一些五年級的孩子仍不會綁鞋帶,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他們該經歷的。」爸媽應明白不放手,孩子便不會成長,而升中正是一個學會放手的好時機。

多看新聞學習開口

另外,不少孩子對時事漠不關心,甚至怕講時事怕開口。有些爸媽護子心切,甚至認為學校在面試或考試時設有關於時事的考題是「刁難」學生,父母們覺得「純粹背書咪幾好」。但中學的通識科強調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注重他們的分析力。爸媽與其投訴學校,不如跟孩子一起看新聞,了解世界,不要讓孩子做井底之蛙。

麥沛霖認為孩子平日與家人溝通可能完全沒有問題,但到學校或面試考試等正式場合,便因「怕講錯,怕瘀」而不肯開口。升中後小組討論機會增加,孩子必須學會於人前表達自己意見,爸媽亦應鼓勵他們多就不同的時事有條理地說出看法,克服「怕失敗」的心理。

意見分歧討論分析

最多爸媽擔心的是,孩子升中後愈來愈反叛難教。麥沛霖提醒,爸媽要放下自己,不妨設身處地,回到過去,想想年輕時自己對爸媽的期望。孩子升上中學後,自己的世界會愈來愈大,爸媽可能因無從入手去了解孩子的世界而感到不安,但爸媽可嘗試融入孩子的生活,學習他們的新玩意,知道他們現在喜歡什麼, 「不要一味批評,要學會欣賞孩子的興趣」。例如最近的《K-ON!輕音部》動畫甚受年輕人歡迎,他們會因而想學樂器夾band,爸媽若怕孩子三分鐘熱度,應鼓勵他們持之以恆地學習,而不是一口拒絕。

身為爸爸的社工黎偉倫亦表示,爸媽要學會包容,切忌一味堅持己見,忽略孩子感受。當然,爸媽難免有被孩子「激親」的時候,但黎偉倫認為爸媽應先學會放鬆自己, 「可以飲啖水再傾」。爸媽要接受「大人和孩子的想法總會不同,但不要以強權式為孩子下決定,應多與孩子討論,一起分析雙方想法的利弊,繼而融合兩者的意見」。

一起參觀了解新校

黎偉倫的女兒亦將於暑假後升讀原校中學,他認為不論孩子是否順利升讀第一志願,爸媽也應以正面的態度,與他們共同迎接新學期。爸媽不應對孩子要求過高,以免他們因爸媽的緊張而擔憂或悶悶不樂。「即使不是升讀首選,也不一定是壞事」,爸媽的工作不是埋怨或責備,而是發掘新中學的優點,引領孩子快樂地開展新的校園生活。爸媽可以與孩子一同參觀校舍,了解學校的設施,並嘗試解答孩子的疑問。「畢竟升中象徵踏入學習新階段,是值得高興的事。」

升中前爸媽已一番操勞,把孩子送入中學後,爸媽是時候輕鬆一下,不要再事事「攬上身」,反而可以從旁指導孩子,讓他們為自己負責,這樣,孩子們才可以真真正正成為一名中學生。

升中錦囊  親子過渡新學年

孩子升讀中學後,最初數月是磨合期,黎偉倫提醒爸媽可注意以下數點,與孩子一起安然過渡新學年。

制度:適時講解

中學的學制、教學方式、評分標準等都與小學大為不同,爸媽與孩子均要適應這些制度上的轉變。爸媽可多了解相關細節,並向孩子解釋。

午膳:搵食貼士

午膳時間,大部分中學讓學生出外用餐,開學之初,孩子可能不熟悉學校周邊範圍,爸媽可為孩子提供「搵食貼士」,並鼓勵他們與其他學生建立關係後,一同外出用膳。

語言:家中預習

不少中學以英文或普通話為主要教學語言,爸媽應清楚孩子的中學以什麼語言教學,並預先在家中以該語言與他們溝通,預習不同的語言環境。

課外活動:學會取捨

中學的學會、班會等活動選擇繁多,加上孩子小學時可能已參加了不少興趣班,但時間有限,孩子必須學會取捨。爸媽不應直接為孩子剔除心目中較次要的活動,應先與孩子商量,知道他們的想法,讓孩子保留自己最有興趣的活動。

過來人語

信任兒子陪他選校

蕭太兒子將於9 月升中,她直言自己是「緊張媽媽」,身為全職母親,習慣「每日睇住佢」。但為免孩子過分倚賴,對雙方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緊張媽媽選擇信任孩子,刻意放手。因此,蕭太放棄原校升中,反而選擇跨區中學,一來讓孩子獨立,不再接送他上學,二來也令自己不再輕易接觸到孩子學校,隨時關注他的舉動。蕭太自覺小學6 年以來對孩子的生活安排太多,她認為孩子到了中學階段,自有自己的一套,因此不可過分干涉他的選擇,而應該陪他選擇,例如是次選校亦是母子共同商量,孩子同意下的選擇。

酷愛打機共商交換條件

兒子即將入讀的中學,精英眾多,蕭太亦為兒子做好心理準備, 「雖然他的成績一向在全班頭五名,但要希望他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未必一定要做最top 的, 盡力便好」。而媽媽本身對孩子的「反叛期」也早有準備,目前為止,兒子只有在打機一事最反叛,雖然蕭太不反對打機,但強調要有節制。所以她會與兒子商量「交換條件」,例如打一小時機就要練一小時琴等。幸好兒子本身興趣多多,她亦會多留意兒子有興趣的活動,鼓勵他出外參加, 「唔好成日坐電腦前面」。

雖然現階段蕭太表示對孩子新學校的制度了解不多,但她對兒子的能力有信心,不擔心他的適應問題。她說: 「很多時,很多事情,孩子的能力是做得到的,但媽媽總是想給他最好的,而幫他做晒。但孩子長大了,他們心目中的『好』與媽媽的未必一樣,所以要逼自己放手,與孩子一起分析,再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0-1歲 爸爸戴眼鏡 兒子不認得﹖

此文章於2010-08-01 明報 Happy Pa Ma D04刊登

爸爸平時會戴上隱形眼鏡,但周末在家休息時,便會改戴眼鏡,3 個月大的兒子不認得他,看見就哭,請問有什麼方法改善?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嬰幼兒認人,往往是按平日接觸的感覺,及能否滿足他的需要而定,對對方的所謂「美」、「醜」等形象沒有特定概念,這些都是後來經大人教導下,才形成他們的價值觀。

嬰幼兒認人憑感覺

好像3 個月大的孩子可能已建立一套跟家人相處的習慣,如媽媽習慣先俯身跟他對望,溫柔地笑說話,然後把他抱起,那些手勢、力度輕重或鬆緊,孩子靠近媽媽時所聞到的氣息、感覺的體溫,之後媽媽餵奶、玩耍,他都會熟悉、記住;每當發現有什麼不對勁,他便會抗議。好像爸爸平時工作忙,早上很少抱他,但周末有空幫忙時,卻會因緊張而把他抱得過緊,孩子感覺力度不對、沒媽媽熟悉的氣味時,可能就會因不習慣而哭鬧。

每天玩小遊戲增進關係

想改善現時情,就要令孩子熟悉爸爸:例如爸爸每天要盡量和他設定一個相聚時間,做些簡單的小遊戲,好像數手指、滾球、唱兒歌,進行這些活動時,可以拍攝下來,閒時播放給他看,目的是讓他習慣短片內的影像和聲音;同時,爸爸要多觀察及學習媽媽抱孩子的技巧、力度;孩子跟爸爸熟絡後,才好加進爸爸的個人風格。

嬰幼兒與人的溝通能力有限,大人唯有多付出心思、耐心和時間陪伴他,久而久之,他就自然會接受你:若你經常和他玩些小遊戲,習慣下來,他會盼望你跟他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和嬰幼兒從小開始成功建立關係,亦是親子關係日後的重要基石。

7-10歲母子「有代溝」 長大=疏離﹖

此文章於2010-06-20 明報 育兒百科 D04刊登

 7 歲念小二的兒子踏入小學後,多了同學和朋友,漸漸由家庭擴展至外面世界。現在我說要上班,他也不太在乎,還叫我努力工作。他現在放學便回外婆家,待我們下班一起晚飯後才回家,我少了陪伴他的時間,沒有以前那麼親密。最近他更跟我說,我們之間「有代溝」,怎和他維繫關係?


雖說父母和子女是一生不變的關係,但大家相處的方式會隨成長而轉變,有改變不一定就是疏離,也可以昇華為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心靈相通, 最重要是能互相支持對方。

家長應接受孩子長大後會開始有自己的圈子,這並不代表爸媽不重要,經驗告訴我們,在家中獲得足夠支持的孩子,向外發展時較有自信和較易成功,所以爸媽不必執著在每天見面多久、能管教他多少上,畢竟7 歲孩子仍需爸媽幫忙解決不少問題。

具體來說,爸媽別只眼於自己陪了他多少時間做功課,反而應視察他能否善用在外婆家的時間。他會做些什麼?自己做的功課質素如何?如果他能自理的話,適當的讚賞會推動他下次做得更好;有問題爸媽亦可轉為和他討論, 引導他「親自」找解決方法。

勿只緊張成績相處重質量

爸媽除了要堅持每天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更要注意質量,不要只緊張功課做好了沒有?測驗多少分?更要關心他在學校的生活,有哪些好朋友?有什麼趣事?熱門話題是什麼?別急評論,多注意他對事情的見解,引導他以不同的角度觀察, 找出更清晰的價值觀念。此外,能夠了解他的興趣所在,在支援上也易於配合,例如在安排活動上,更加得心應手。

孩子提出不少大「詞彙」,往往是「言過其實」,所謂「有代溝」可能是指大家關心的事不同而已。爸媽可以冷靜地以輕鬆口和他聊天,了解他的想法,例如媽媽「囉唆」某些事情,顯示媽媽擔心對他的影響,所以若他能盡快回應或說出難處,媽媽不但不會囉唆下去,更可以助他解決問題。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暗瘡困擾 拒見外人

此文章於 2010-06-06 明報Happy Pa 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13 歲兒子自從臉上長出暗瘡後,平日只看電腦,很少與人聊天,一起外出時,就表現得黑口黑面,見人不想打招呼,問他多一句都不耐煩,我擔心他心理不平衡,怎辦?

孩子進入青春期,正嘗試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非常注重別人的評語和自我形象,所以對影響儀表的暗瘡問題感到困擾,是不少少年的苦惱。他們因此採取拒人千里的態度,企圖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注意,不足為怪;而現在網上交流正好不用面對面,更助長他們選擇迴避問題。

但網上虛擬世界來得不完全真實,缺乏真實活動接觸對成長中孩子的身心健康易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家長的關注不無道理。

一起郊遊改變生活空間

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了解孩子關注外貌儀表,可輕鬆地提出暗瘡的出現涉及荷爾蒙分泌,不能自己解決,建議找醫生治療及教導清潔方法,爸媽也可提醒他如何配合飲食調理,減輕問題。

爸媽知道孩子不太樂意在此情下見親友,可以由爸爸藉詞討論電腦問題和他作交流,爸媽亦可以請他一起郊遊、周末旅行,這些活動不涉及太多應酬,目的希望轉移他的生活空間。

了解支持助克服挑戰

同一時間,爸媽除了了解他的個人感受,也應了解他在校內學習和交友情,由於暗瘡是一個常見又容易從表徵觀察到的原因,但其他導致他情緒變化的原因或者也有不少,如交友受挫折、學業競爭下感到不如意、沉迷電腦遊戲等,因此家長的了解和支持,可給他機會克服負面情緒,如果能多傾談、分享成長經驗,有利他重整旗鼓,面對挑戰。

7-10歲考試欠佳「知足常樂」?

此文章於2010-04-18 明報 育兒百科D04刊登

 兒子9 歲,性格一向隨意,上學期考試強差人意,所以最近加強督促,他卻叫我「知足常樂」,如何是好?


爸媽不要只眼孩子的散漫,可能他做來做去都不稱心又或感到未達到爸媽、教師的要求,所以順口說出「知足常樂」試圖化解自己力不從心的難處,其實他這樣說,也表現出他沒有信心, 甚至感到挫敗。

逃避難題沒有自信

再隨意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得到大人的讚許, 若得到稱讚,那無疑肯定了他的作為而令他產生「如果再試做好些,也會得到讚許」的希望,肯接受新挑戰,並成為追求進步的動力。

想改善孩子的態度,應該找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發掘他的潛能,但不少爸媽很心急把孩子的潛能和他的課程掛,因此容易使事情變質,例如孩子很隨和,關心別人都是長處,但和課程沒關係就可能被放在一邊;另一方面,他可能想幫媽媽留意商品價錢,爸媽便立刻把他和數學掛了,忽略了他的真正動力其實是關心別人。

定立目標逐步提升

回到孩子目前應付難題的逃避心態,要和他一起談談「知足」的定義,怎樣才算「足」呢?是60 分、70 分還是90 分呢?要注意的是,分數只是代表那一刻孩子所表現的能力,並非他的潛在能力,爸媽可以就自己觀察他的日常表現,指出對他有信心,訂下目標是具體知道自己有進步的其中一個指標。目前這指標應貼近孩子能力,如果他現在在不督促溫習下只得70 分,督促後才有90 分,設立一個95 分的期望就不切實際了,不如先定下自動學習得75 分的目標,讓他逐步改善,若他能做到73 分,也要讓孩子知道爸媽注意到他的進步,予以鼓勵,使他看見、感到自己的成功,建立自信心,之後專注重複這經驗,逐步提升。(D0406)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指常誤導不信爸爸11-13歲

此文章於 2010-03-21 明報育兒百科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中二的兒子從前很喜歡問爸爸一些他不太懂的問題,如:政治、人文、天文地理等。也許他真的長大了,曉得分析問題,會從各方面搜尋資料,他曾跟我說爸爸常誤導人,由那時開始,他對爸爸漸生不信任和懷疑態度。最近爸爸跟他說生日快樂和問他想如何慶祝時,他竟然跟爸爸說,我們最好少接觸,避免有任何誤會發生吧!自此家裏氣氛更差,我很擔心。怎麼辦好呢?

孩子對爸爸的態度,或爸爸的反應,都反映大家期望甚殷和極感失望的巨大落差,令大家進退失據。要解決問題,先要理解兩者的感受。

適當引導打破僵局

兒子漸漸長大,對社會的知識不再單靠家人,會伸延至教師、朋友,甚至不同的媒體、書籍和資料;他會學習比較不同資料,並思考矛盾的地方,以期找出答案。這樣比較下,發覺爸爸所說不實,失望之情可想而知。不過孩子進入青春期,既以為自己「長大成人」但缺乏控制能力,情緒容易被牽引而有激烈反應,表現亦常常令人覺得愕然、唐突,有欠圓滑,但孩子成長的空間很大,若能適當引導,擴闊社交眼界,不難化解目前的僵局。

接納挑戰互相交流

爸爸可能有些過時不再適用的概念或資料,以前也許習慣了以「權威見解」在兒子面前高談闊論,現在忽然被挑戰、質疑,他也可能感到非常尷尬,當他希望以生日重開話匣卻遭拒絕,難受之情自可理解。不過身為成人,應付人事的經驗和技巧總比孩子多,所以鼓勵他多嘗試主動和兒子溝通,可以談談對方有什麼興趣、課外活動、新聞等,藉此多了解對方立場、看法,爸爸也要學習互相接納異見的包容能力。例如孩子指出爸爸的見解錯了,不妨接納挑戰,請孩子說出理據,看看是否合理,真的錯了便應道歉,並問他如何找到這些資料,彼此可以不時交換意見。

其實換位置想一想,人不可能「萬事曉」,不論老人、青年都要終身學習,這並不傷面子。如果爸爸重視兒子比自己的面子多,應該努力多嘗試,建立好一套配合現實需要、重新確定溝通的基礎。

媽媽可以用感性角色指正孩子待人接物上應守的禮貌,措辭要合理和有包容性,有必要時應尋求家庭社工和專業輔導,協調解決問題,畢竟一家幸福需要3 個人一起努力。

重讀子擅取錢 父母避而不談

 此文章於2010-02-28明報 育兒百科 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兒子


13 歲,是中一重讀生,開學以來,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但我們沒責罵他。今早卻發現兒子擅自拿我的錢包取錢,被我看見後,他卻不認,還說是媽媽叫他拿的。媽媽其實叫他問我,但他歇斯底里的反應,嚇壞了媽媽。冷靜下來後,我問他拿錢幹啥,他說是上學作零用,於是我給了他,但此後家裏的氣氛更差,大家都想避開討論問題,但始終要面對,不知可以從哪裏入手?

從描述的情來看,建議家長實行兩大建立長久親子家庭關係的入門守則,才能解決問題。

不責難不代表寬容

1. 責備但必須認識錯誤:

很多人以為不責難就是寬容的表現,對方應「心領神會」和「努力改過」,這其實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事實上,只有徹底了解事情為何有錯失,要在哪些地方改善處理,才能從經驗中進步。13 歲的孩子應該能分辨出爸媽是和他討論及研究問題,以關心和關懷他的成長出發,一塊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找出碴子。

另一方面, 大家一起說出問題去解決的好處是, 令大家確實知道對方對整件事的態度、責任和付出的努力, 不用互相猜度心意。那樣孩子再嘗試解決問題時,心也會踏實一些。

2. 拉闊表現一起承擔:

有些孩子在學術科目上表現吃力,但在體藝上表現出色,爸媽作為孩子最親近、相伴最久的人,理應比學校更了解孩子的整體表現,觀察得到他的品格和其他不納入學科的技能,並予以欣賞,不要只關注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讓孩子知道他並非一無是處,是重要是重塑自信的過程,讓他有擴展的空間。

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不難解決孩子「挪用」零用錢的問題,因為這和他是否重讀本來就無關係,而是單一行為和處理的問題。

用零錢定共識免爭執

至於孩子該有多少零用錢,包括:哪些原則、項目,他平時該怎樣「理財」、理財水平如何,如果缺少時應怎樣向爸媽商量,都應該有一套家庭規矩。爸媽之間更應一早定下共識,例如什麼是合理要求、給多少或安排方式,才能避免發生無謂的齟齬。

現在轉危為機的方法,是爸媽先商量好今後教導孩子和家人相處的共識,藉零用錢事件好好和孩子談談,聽聽他的心聲,達成協議。除了要認真執行外,也要定下下次檢討這些安排的約會,容許因時制宜,建立溝通互動的好習慣。

失子女撫養權 最困擾離婚漢

此文章於2010-02-12 明報 港聞A04刊登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表示,有很多離婚男士個案均指出,情緒最受困擾的是要與子女關係中斷,因為法庭多數將子女撫養權判給母親,男士不僅面對婚姻失敗,還要失去子女,雙重打擊下令他們感覺自己是失敗者,情緒出現不穩,一旦無法抒發,便可能做出較偏激的傷人行為。


失婚失子女易感失敗

黎偉倫呼籲情緒受困擾男士向朋友或社工傾訴,並提醒夫婦,若發現配偶情緒失控,必須避免挑釁的話語,不宜再刺激對方神經,雙方應冷靜,避免悲劇發生。黎又強調,夫婦關係與家長及子女關係是兩回事,舉例,母親獲得撫養權,不應向小朋友灌輸父親的缺點,不應禁制父子見面,因為小朋友都需要父愛。

倘續被滋擾女事主可申禁令

大律師陸偉雄指出,疑兇傷人被捕後至案件開審可能需時2 至3 個月,若疑兇保釋後仍滋擾女事主,女事主可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嚴禁對方接近自己。不過陸補充,疑兇若在擔保期內再打人犯法被捕,警方一般都不會再批准其保釋,而案件上庭後,法庭若准其保釋,一定附帶不准騷擾證人條例,除不可見面外,致電亦不可。

答子女10難題 爸媽有計

此文章於2010-01-31 明報Happy PaMa D01刊登

「地球有生命嗎?」「什麼是衛生巾?我需要用嗎?」「怎樣找出自己的星座?」「點解大便有臭味?」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爸媽是否很頭痛?當遇到不懂回答的問題時,你會「亂」一番,還是以一句「多事啦你」來迴避問題?不想被孩子問到口啞啞,不如先了解他們愛問些什麼,及早準備,免得要在孩子面前做大話精。文:梁翠薇圖:張智超
英國某電視節目最近一項網上調查發現,當爸媽遇到孩子提出的難題時,逾五成受訪者會上網找答案,但有四成會因不懂回答而感到慚愧,其中逾六成更會胡亂作答。調查指英國兒童對科學知識較感興趣,那香港小孩又喜歡問哪些問題?我們找來幾個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的學生,請他們發問。問題除了涉及科學,還有日常生活及生理狀,以下10條可會是香港爸媽的十大難題?

1 電腦生病怎麼辦?

問:什麼是電腦病毒?電腦也生病?

答:電腦病毒其實是電腦間散佈並干擾電腦操作的小型軟體程式。當電腦感染病毒時,就像人們生病,例如我們患感冒,會出現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徵狀,感冒菌亦會透過飛沫傳播給別人。電腦生病時不會發燒或流鼻水,但電腦病毒會毀壞或刪除電腦中的資料,使電腦不能正常運作。電腦病毒也會透過電郵自行散佈到其他電腦,使其他電腦生病。

裝防毒軟件不胡亂下載

人們生病時要看醫生和服藥;電腦生病則需要防毒軟件協助。防毒軟件是一種電腦程式,可偵測、防範及移除病毒,像醫生一樣,替電腦診斷及治療。

雖然現今醫學發達,但仍有不少疾病未能醫治;電腦也一樣,它們有可能感染無法修復的病毒。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若我們平日注意均衡飲食,保持個人衛生,增強抵抗力,便能有效對抗病菌;替電腦安裝防毒軟件,不開啟來歷不明的電郵附件,不胡亂從網上下載檔案或程式,都能避免電腦生病。

2 新流感怕怕

問:我很怕感染豬流感(新流感),那是什麼?

答:新流感即甲型H1N1 流行性感冒,由於最初在人體內發現時,與北美在豬隻間流行的病毒相似,故起初有人稱為豬流感。

注意衛生保持健康

新流感透過人傳人而感染,包括直接吸入病毒;接觸帶有病毒的物件後經口、眼和鼻等感染;吃喝有病毒的食物和水等。病徵跟一般流感相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鼻水、肌肉痛和頭痛等,若兒童有肚屙和嘔吐等情,應馬上看醫生。

要預防新流感,應盡量避免病毒入侵,例如到人多的地方時戴口罩,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身體健康。小孩特別喜歡捽眼鼻,容易感染手上的病菌,爸媽要多加注意。至於打預防針,爸媽除了視乎個人意願,還應徵詢醫生的意見。

3 大便會變色?

問:為何大便有不同的顏色?有些還很臭呢?

答:大便的顏色可以受食物、藥物或腸胃毛病影響。食物方面,如進食大量紅菜頭,大便會較紅,多吃甘筍大便會較橙,多吃綠色蔬菜大便會較綠,多吃藍莓大便會偏黑。藥物方面,治療肺癆藥物會令大便偏紅,止瀉藥則會使大便偏黑或深色。如腸胃出血,大便會較深紅,大腸出血則較鮮紅。如大便顏色的轉變屬偶然情,小孩毋須太擔心,但若情持續,便要立即告訴爸媽並看醫生。

如果大便很臭,而且接近淺泥土色,則可能是腸胃受到病毒感染,令腸胃內的空氣增加,排便時腸胃內的空氣隨大便排出,氣味便會較濃烈,若情持續,也應往見醫生。

4 如何找星座?

問:如何觀察星星?怎樣找出自己的星座?

答:在天朗氣清的晚上抬頭望天,除了看到月亮,還可以看到滿天星星,天上的星包括恆星、行星、流星等。人們常說的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Zodiac),是古人記錄太陽在白天劃過天空的那條軌上,恆星的所在位置,不過這些星星並非夜空中最亮的。若小朋友想找自己的星座,可試試在生日前的三四個月,於天朗氣清的晚上抬頭找找看。

5 地球適合生物繁殖

問:為何地球有生命?

答:地球屬於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 並處於生命帶,科學家普遍認為,地球位置適中,有土地、適當氣溫和液態水分,是生物繁殖的主要元素。水星和金星太接近太陽,溫度太高,即使有水分也可能被蒸發掉,土星和木星等行星則距離太陽太遠,水分都可能結冰,不適合生物生長。

6多重也浮得起嗎?
問:為什麼船會浮起?

答:以一塊泥膠做實驗,搓成一個圓球體放在水中會沉下,但將它壓成船的形狀便會浮起,這證明浮沉的問題不止因為物件的重量。浮沉跟物件的密度有關,在正常溫度下水的密度單位大約是1g/cm3,若物件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便會浮起。密度是物件的重量除以體積,所以體積愈大,浮力愈大,像上述的泥膠實驗,船形泥膠的體積較球體的大,浮力也較大。

除了物件的密度,水的密度也會影響物件浮沉,以游泳為例,你會發現在海灘比在泳池裏較易浮起,因為海水的鹽分較高,水的密度也較高。簡言之,只要船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船便會浮起了。

7 飛機靠氣流飛行

問:為什麼飛機會飛?

答:飛機向上的力稱為升力,向下是地心吸力,向前是推力,向後是阻力。理論上只要升力大過地心吸力,推力大過阻力,飛機便會向上和向前飛。一般機翼的上方是弧形,下面較平坦,當飛機向前走時,機翼的上下方會因此產生不同的氣流,機翼上方的氣流速度較快,氣壓也相對較低,而機翼下方的氣流速度較慢,因此氣壓較高,根據伯努理定律(Bernoulli'sPrinciple),氣壓高的氣流會走向氣壓低的地方,而這種由機翼下方向上走的力量大於地心吸力,因此飛機便會升起,在空中飛行。

8 二氧化碳是「壞蛋」?

問:新聞常提到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什麼?

答:兩者皆是氣體,一氧化碳由一個氧原子加一個碳原子組成,二氧化碳則由兩個氧原子加一個碳原子組成。先說二氧化碳,小朋友從電視中得知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壞蛋」之一,其實二氧化碳本身有助地球鎖住熱能,也可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但地球受到嚴重污染,困的溫室氣體太多,而其中一種保護環境的方法就是減少製造二氧化碳。
吸入過量一氧化碳致命一氧化碳則是有毒氣體,人體吸入過量一氧化碳會缺氧死亡。有新聞報道指有人吸入一氧化碳中毒,這是由於室內空氣不流通,燒的碳不完全燃燒,令室內的氧原子不足以分配為二氧化碳,而成為一氧化碳,吸入後便會中毒。

9 男女發育大不同

問:我何時會發育?發育即是什麼?

答:發育是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到成年人的階段,由於體內荷爾蒙變化,身體也會產生變化,生殖器漸漸成熟。人類的第一性徵是BB 出世時男和女的生殖器不同,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徵便開始出現,這階段的青少年的長高速度也特別快。女性性徵包括乳房逐漸長大,然後腋下和下體等的體毛增加,接會有經期。男性方面,明顯的性徵包括蔭莖和睾丸會長大,體毛也會增加。一般而言,女孩10 至14 歲踏入青春期,男孩則是12 至16 歲。家長應向孩子解釋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感到尷尬。

10 衛生巾有何用?

問:為什麼女孩子長大後,去小便的地方會流血?

為何要用衛生巾?

答:女孩踏入青春期後便開始有經期。女性的內生殖器包括子宮,當子宮開始成熟,預備懷孕時,子宮內膜便會充血,作用是保護胎兒,若沒有懷孕,內膜便會剝落,這就是經血,大概每28 日為一個循環周期,稱為「經期」。經期維持5至7 日,這期間經血會不斷流出,使用衛生巾有助吸收經血,以維持正常生活。

資料提供:
1 尚科教室(www.aovst.com)電腦課程導師Wayne
2 + 3香港理工大學雪肌蘭國際感染控制中心資深護師柯培麗
4 + 5 + 6 + 7 + 8《兒童的科學》編輯部
9 + 10香港兒科基金會

親子齊齊找答案

面對上述10 條難題,身為爸媽的你答對多少?5條?兩條?一條也不對?

不用難過,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校長馮家正(圓圖)說: 「這個世界的知識一定是不懂的比懂得的多,不會回答是正常的,爸媽毋須因為不懂回答孩子而感到沒面子。」

老實告訴子女不懂

遇上孩子提出的難題,爸媽可老實告訴他們不懂,世界的知識無窮無盡,沒有人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不過,爸媽可透過各種方法尋找答案,如上網、看書、到學校學習等。他說: 「答案往往只是一些硬知識,身為家長、校長或教師,我們應該藉孩子的問題引入更多的思考,甚至融入道德和品德教育,對於他們吸收更加有效。例如早前海地大地震,海地的面積、人口多少等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但爸媽可進一步提出當地的貧窮問題,從而培養孩子關愛憐憫別人的心。」

他建議爸媽陪同子女一起從互聯網或書本中找答案,過程中小孩還可以提升判斷力,選擇合適的答案,增加成功感,提升學習興趣。

求知慾強別「打沉」

「小朋友不停的向爸媽發問,證明他的求知慾強,肯定是個好現象。」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說。他認為爸媽不應「打沉」孩子的求知慾。「不懂回答不是個full stop。我聽過有爸媽遇到孩子的難題時,會以『有乜好問?』『你問都多餘』等說話來迴避。如此,小孩下次有問題都不敢再問,慢慢失去主動學習的動機。」

黎偉倫也不贊成爸媽亂作答案來應付孩子的問題,「當小孩知道真相後便會發現爸媽講大話,他們會覺得爸媽不可信,也有可能學了講大話的壞習慣。」

英爸媽十大難題

1、電如何產生?

2、黑洞是什麼?

3、「無限」是什麼?

4、天空為什麼是藍色?

5、為什麼會有閏年?

6、鳥是怎樣飛的?

7、為何切洋令人流淚?

8、風從哪裏來?

9、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10、世界有多大?

為何流淚?

切洋令人流眼淚,各位爸媽知道為什麼嗎?

惡劣脾氣青春特權?11-13歲


此文章於2010-01-17 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12 歲,念小六,常故意對父母說粗鄙說話,在外卻不會這樣,在校成績彪炳,操行不錯。但常為小事發脾氣、鬧情緒、砸物件,認為父母對他管束嚴格而打父母。為了用電腦、玩PSP、看電視節目而與父母爭吵,又破壞彼此間的協議。他常很晚才睡、亂掉衣物在地上,又不肯對我們說在校情,請問應如何處理?的確,孩子的不少行為是不對的,尤其是動手打人,更要不得,但這和「在校成績彪炳,操行也不錯」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表現,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才是問題所在。

眼優點減少挑剔

既然孩子在學校表現沒問題,並明顯得到認同,卻不能得到家長的欣賞,反而在媽媽的述中,對他做的不好的地方看得那麼重,然後強調他明明有能力做好呢?長期用嚴格的手法衡量他的行為,希望規範內化成為孩子的生活概念,但對一個正在學習和成長的孩子來說,不可能滿足於在他人設定的框架裏長大,所以孩子壓力愈大,反抗愈大,是自然的事。既然在家感到備受挑剔,那少說少煩,當然不要提學校的情了。

家長孩子重新「建交」

要改變這種現象,應由與孩子重新建立正面關係開始:

1. 停止負面標籤,欣賞孩子正常行為,並告訴他,令他明確知道自己的長處得到父母認同,甚至蓋過短處引來的注意。

2. 就孩子的長處、好表現展開話題。例如他在學校的興趣小組裏做出成績,可了解多些他的想法、和同學合作的經驗,令他知道父母願意了解他的發展,並會支持他。

3. 停止過去的罰則,利用新年、生日為契機,開始他「長大了」的新一頁,用鼓勵或獎勵給予他自我修正的機會,例如制訂一些規則,父母有必要說明自己的擔心,如用電腦、玩PSP 應有時限,也必須得到孩子的認同,才能有效施行,不然天天為過去的時間管理而吵鬧,其實如同沒有規則;如果他能遵守,就應有正面回應予以鼓勵,要相信他自我管理的能力日漸提高,而增加他的自由度。

重罰講大話父母似獄長? 11-13歲

此文章於2010-01-10 明報育兒百科 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本人和太太一直重視家庭教育,女兒知道不可講大話,只要做錯了肯承認便從輕發落;不肯承認,會罰重些,如一星期不准玩電腦。現在中二了,最近發現她瞞住我們漏交功課,不記得帶書簿,又說是同學執錯,結果在儲物櫃找回……她說這樣不算撒謊,還反說我們獨裁,似監獄長,大家很傷心,如何處理好呢?

在很多父母心目中,說謊是一種缺乏誠信的表現,反映個人品德敗壞。但在小孩的世界中,說謊反映他們內心的恐懼、解除被罰的壓力、自我防衛、不認低威而作誇大之言,他們自覺地認錯,往往是知道家長肯接受他們犯錯的可能,並重於「能改」的目標上。因此,家長要理解表徵行為問題背後的狀態,才可對症下藥。

孩子知錯父母真心接納

爸爸對小孩能勇於認錯予以寬待,是正面引導的適當做法,但家長不僅要讓孩子知道犯錯,最重要是不重蹈覆轍,能改善、下次做好,才能解決錯誤;孩子誠實向父母承認,父母也會真心接納他們,必要時協助他們想辦法,而無說謊的必要。孩子已經中二了,開始建立個人觀點角度,女兒採取「文過飾非」的手法逃避責任,不一定認為撒謊是對的,可能只是想避開責難。

罰則因時制宜隨年紀調整

面對女兒的反駁,爸爸可以想一想,過去的手法應否隨孩子長大而調整?例如小時候她的確只是用電腦玩有趣的學習遊戲,但到中二做功課、找資料都可能需要電腦完成,罰則是否要因時制宜?例如她沒交好功課,那限定每天電腦處理功課部分必須在某一時限前完成,逾時要申請。把目標集中在更正錯誤上,她能完成功課,便代表她自理能力提高了,爸爸樂意看到,也會更寬鬆處理。

媽媽也可以用感性角度說出父母擔心她才會緊張,知道她「大個女」,希望能坦誠說出意見,家人必會互相扶持,商量解決問題。

建立接納基礎 獨子喜迎弟妹7-10歲

此文章於2009-12-20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10 歲了,是家中獨子,一向頗受寵愛。當年我身體差,一直沒打算再要孩子,但月前發現已意外懷孕3 個月,現在我和丈夫都擔心如何令兒子接受弟妹,應該何時告訴他?有什麼好提議?請指教。

首先,爸媽先要整理自己對懷孕的情緒—— 由「意外」變成「驚喜」,當新生命帶來的是幸福和歡欣的感覺,再計劃調整、部署新生活秩序時,態度和想法都會較為積極,把大兒子快將升任哥哥的消息告訴他時,正需要表達出這種欣喜歡迎新成員的信息。

給予空間學習分享

媽媽理解兒子獨享大人關注多年, 擔心他不曉得如何與弟妹相處,但要相信孩子學習適應能力是無限的,以媽媽描述他平時和其他小朋友情,便是合理的起點,給予孩子機會和空間,明白、接納家庭組合的改變,學習和分享喜悅。

爸媽最好是第一個通知兒子這消息的人,要清晰表達他在爸媽心中不變的重要性,再按部就班,讓他接受、吸收及投入迎接弟妹來臨。

聽胎兒心跳預先相識

父母亦可以和兒子講解懷孕的過程,說說以前懷他時,爸媽各自的感受,他出生後,為一家和親友們帶來的快樂, 讓他有正面的期待,盼望能和爸媽一起分享這個奇妙經驗:在不同階段聽腹中弟妹的心跳聲、感覺弟妹在裏面動手動腳、唱歌給弟妹聽……都有助他們在「未見面」前建立「相識」的基礎。

另外,父母亦可把握兒子擁有不少玩具的優勢,請他選一些預留給弟妹玩,一方面可以向他說出嬰幼兒玩具的要求,灌輸安全照顧的信息; 一方面挑選玩具是孩子的專長, 讓他建議準備, 就有「我有份」的感受,是個接納弟妹的好基礎。

在選購嬰兒用品時,也可以讓哥哥參與,例如小熊好還是公主好,讓他抒發己見,把迎接弟妹的消息內化為照顧弟妹需要的思維。同時爸媽可以說出照顧嬰兒的種種細節,令他清楚知道及有準備爸媽需要花時間照料初生弟妹,並非刻意冷落他,約好傳達信息的方法,例如訂下每天聊天時段,又或哪些他可以幫助照顧弟妹,都是瑣碎又值得安排妥善的重要事情。

掀女生裙子 傾談勝苛責 11-13歲

此文章於2009-05-31 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香港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我是在職母親,有一對兒女。近日班主任告訴我13 歲的兒子在校掀起女生的裙子,很擔心他心理變態,我知道打罵沒用,該如何處理?我和丈夫已不時借時事向兒女灌輸正確行為,為什麼沒效?可有其他方法?


先要稱讚爸媽平日借時事向兒女灌輸正確行為的做法,雖未能杜絕孩子犯錯,但因大家有談論這些事情的經驗,一旦遇上問題也較易開腔。

了解動機引導反省

對於上述事件,爸媽的震驚和失望可以理解,但家長必須先冷靜下來,客觀地思索一下:孩子過去有沒有類似行為?過去談及和性有關的事時,他的反應如何?爸媽了解兒子的發育情嗎?平日有談性教育、解答他的好奇疑問嗎?

建議爸媽安排一段足以平靜的時間,以開放的態度和兒子談談。孩子此刻也很慌亂,爸媽的堅定、樂意溝通等都是正面的回應。

首先讓孩子說出事情始末,了解他的動機:是好奇?嬉戲?惡意作弄?現在的結果是否他始料未及?

承擔錯誤重回正軌

爸媽可引導他自我反省,從中學習:他認為哪些做錯了?他懂得說事發前若能稍停下來想想便不會犯錯之類的話嗎?他能想像自己將要面對的難題嗎?

若孩子已能辨識自己的錯誤和後果,爸媽此時加以嚴詞苛責並不會「加深教訓」,更重要的是輔導他

重回正軌:

1、承擔犯錯的後果:闖了禍,別人自然會有負面評價,對他的印象、形象變得差劣,失去信用是意料中事,但最重要是他有重建個人品格的決心,誠意和堅持是必要的,爸媽也要支持和提供意見。

2、面對當事人:誠心認錯,請求該女生原諒。改過的第一步是要正面面對錯誤,若對方接納道歉固然可喜,若對方說出想法,也能進一步明白自己犯錯而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希望能從此改善。

3、面對其他學生:此事一定會影響他交朋結友,所以他必須堅定意向,對值得保持交往的朋友,要真誠表現出知錯能改的決心,希望他們重新接納他。

爸媽要主動向學校教師、社工了解兒子在校表現,最好能了解該女生及其家長是否接納兒子的道歉和改過表現,以及其他學生對兒子的反應,能否重建友好網絡。掌握這些資料,定期和孩子聊天,提供意見,陪他走上正確的路。

子女性教育 爸媽共承擔11-13歲

此文章於2009-05-10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督導主任黎偉倫近日很多風化事件,加害和受害人都只有十多歲,我的孩子正值這個年齡,我知道應該要向他灌輸性知識,可是不知如何開口,請問應怎樣和孩子說性呢?
不論家有兒子或女兒,家長都要教導孩子認識性,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現在很多學校都安排性教育課,但畢竟只是上課形式,未必能滿足每個孩子的好奇,有些較為內向的孩子更不敢當眾發問。寄望孩子自己探索這些疑惑,面對坊間或網上五花八門的資訊,朋輩似是而非的傳說,以及壓力,有如送羊入虎口,所以家長必須把握每個機會把正確性觀念灌輸給子女。

參考教材不應逃避

面對孩子的「性疑惑」,爸爸媽媽都有相同的責任,表現閃縮、逃避或推託「問爸爸」、「和媽媽說吧」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問錯了」、「不該問」,所以建議爸媽把握好基本兩性生理知識,家計會和各大公共圖書館都有圖書光碟講解不同年齡組別的生理心理成長,甚至傾談技巧,可以作為參考。家長再忙也是孩子最親近可信的對象,也較了解孩子發育情,所以由家長為孩子解說性困惑是不二人選。

例如把握涉及風化事件的新聞報道,爸爸可以按兒子的年齡和他談性,例如面對未開始發育的孩子,可以教導他們保護自己和尊重別人身體;已經進入發育期的孩子,則可按情講解生理發展和反應,適當地指導處理性興奮的方法和禮儀,甚至可以談避孕和責任等問題。

分享感受教導責任

媽媽也可以擔當條件反射的角色,年幼的孩子可能在性別意識上較模糊,用「掀起裙子不對」已可令兒子明白要尊重別人身體;對進入發育期的兒子,可以說女孩子的發育情,讓他對女同學或朋友的不同生理表現有所了解,減低好奇試探的衝動,最重要是媽媽可以說女性的「感受」,例如月經的困擾,面對男孩的嘲弄等煩惱,也是對他們教導性知識和責任的重要部分。

11-13歲兒子偷取零錢 先了解後教導

此文章於2009-03-01 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督導主任黎偉倫兒子念小六時,每天可有30 元的零用錢,由於已包校車接送和午餐,所以他花不上多少。升中後,碰上經濟低迷,我們希望他能感受一下,決定維持每天30 元,和他談好並接受了。最近傭工說買菜零錢不見了,我責怪她。而後來兒子終於說出零用錢不夠,擅取了200 元,並交出所買的文具玩意。雖然並非大數目,但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如何教導才好?


理解家長知道真相時,所感到的震驚、憤怒、自責和對兒子的失望。不過還是要面對事情的根源,畢竟孩子已升上中學,生活需要和小學不同了,平日工作忙碌的父母難免會忽略了孩子升中後同學間的交往、興趣、話題、活動以至花費範疇都有所改變,必須重新了解孩子的具體需要,調整消費態度,才能解決問題。

了解升中生活轉變

因此家長首先要冷靜下來理好自己的思路,想想對兒子行為管教的底線和基本要求,在大家情緒都平和下,用獨處和合理的時間,例如傭人放假、家中沒有訪客的下午,父子兩人談談。

可以先從兒子升中後的學校生活了解開始,例如學習形式的改變,同學的反應,哪些方面覺得困難,讓他抒發情緒。家長在聆聽、提供解決方法之餘,也可以試問為何不直接向父母要求加零用?要孩子道歉之餘,也要指出他當時能承擔責任令父母為他本質仍然善良而感到安慰,希望他以後可以做得更好,遇上困難,多和父母溝通解決。

共同商討合理計劃

家長也應該和孩子重新審視一下他使用零用錢的需要,試讓他提出要求和計劃,爸爸也可根據自己的底線和兒子商討,不必拘泥於數目,而是由需要、想要和優先次序上入手研究,例如有些項目可以經儲蓄達到,有些急用則需要動用儲備甚至要和父母磋商;定期傾談零用錢、學業等問題,增加了解,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可和父母商量支援,有助建立互信、坦誠溝通的家庭關係。

全職湊仔公 受盡白眼贏親情

此文章於2009-02-15明報副刊D01刊登

「你係男人啊!點可以食軟飯?」年約四十的Albert 受盡親朋的冷語和歧視。但他已習以為常,當上3 年全職爸爸的他說: 「男人的尊嚴其實好無謂。」夫婦全職工作時,育兒曾假手於外傭和長輩,卻弄致與外母不和,他醒覺父母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索性當上全職爸爸,太太則負責養家。湊仔之餘,他還順利融入師奶圈子,並到處格價買菜煮飯,做個持家有道的「家庭煮夫」。


文:潘詠珊圖:陳淑安

Albert 從前在貿易公司任採購部經理,月入過3萬元;太太是護士,需要輪班工作。育兒只好假手於人,結果卻問題叢生。

湊仔分歧惹外母不滿

獨子樂樂初時由外傭照顧,但因為傭人照顧不善、偷竊、思鄉等種種原因,5 年來就換了七八個。外母也曾幫忙湊仔,卻因照顧方式有異而令外母與女婿之間出現糾紛。

Albert 長得高大威猛,說話滔滔不絕,不怕家事外揚: 「外母無法和外傭溝通,卻又不滿意她的表現,最後連湊仔、家務也搶來做。她喜歡抱孫兒,我們卻認為不要抱太多;兒子到了應該自己吃飯的年齡,她卻一直餵食……每天放工回家,原可談談兒子,結果用了七八成時間說今日外母如何、外傭如何。

「我們才是一家之主,她應擔當輔助的角色,但她總是有自己的一套。」Albert 發現求人不如求己,覺得爸媽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06 年剛巧公司出現財政問題,他被裁,便把心一橫在家做freelance,全職湊仔,兼職做生意。「曾有舊公司的同事叫我回巢,我當時一口拒絕了,因為已決定做全職爸爸。我未必會一世如此,但不介意撥出兩三年時間湊仔。」

父母責罵:點可以食軟飯

做全職爸爸,Albert 初期得忍受街坊的旁敲側擊和奇異目光。「在沒有工作的頭兩個星期,我一出門口碰見清潔阿姐, 她就問: 『黃生, 今日唔使返工呀?』我便答: 『係呀!今日放假。』當時其實有點想迴避。」他愛到街市買菜,清潔阿姐更覺奇怪,一個月後又問: 「你做邊行?」「鄰居日日見一個三四十歲的阿叔拿超市膠袋,又見我精神幾好,不似病,會想:為何男人不用返工?初時的確不太能接受,只好匆匆說一句:我在家幫朋友做生意,係咁啦,bye bye。」Albert 的父母已年邁,至今仍反對他全職湊仔。

「老人家不明白什麼叫home office,覺得不返長工就不是工作,常問我:現在掙多少錢?多了還是少了?」每次見面飲茶時總是問:『點呀?幾時搵工?』十次有四五次不歡而散,他們曾罵我: 『你係男人啊!點可以食軟飯?』初時感到好難受,但我愈來愈覺得不需要太介懷,男人的尊嚴其實好無謂。」問黃太是否支持丈夫?她答: 「都支持。」然後解釋: 「我也想有人可以照顧孩子,碰巧他在工作上有轉變,既然如此,自己照顧會更加好。

很多人說,這樣會掙少好多錢,但我覺得暫時足夠已可以了。」金融海嘯後,Albert 不諱言已3 個月沒生意,為縮減開支,現已把外傭辭退,由他一手包辦煮飯、打掃等雜務。由失業後的無心插柳,到現在全心全意當全職爸爸,他非常享受「家庭煮夫」的生活,並已融入囝囝同學的媽咪圈子中。

融入師奶團變格價專家

他率直地說: 「我有時會與阿太一起吃早餐,談湊仔經。一定會傾格價心得!例如『XX 今日的冬菇便宜些呀!』我會去街市買菜,去藥材舖格價,那裏買廁紙、洗潔精特別便宜呀!」那不過是三數元差別吧,Albert 卻說: 「有些東西差十蚊八蚊的!以前去超市一次過購買所需,覺得相差幾蚊,不用煩,但現在發覺到處格價一個月可省回一千幾百。」由本來的家庭經濟支柱,變成要依靠太太養家,Albert 已衝破了心理關口。

「以前大家有工作,我們的錢是一起用的,不會太計較。現在由太太給家用,我會對她說:『我戶口沒錢了,你記得轉帳2 萬元給我。』買菜煮飯每日也要六七十元啊。」他還投入兒子的校園活動,不時幫忙做家長義工。他笑說: 「在家長義工的頒獎禮上,成班阿太上台獎,我是台上唯一的男人。」作為男性,他時常負責擔擔抬抬等粗重工夫,然而,社會對男性的角色期望,有時與事實出現偏差, 「有次校長覺得幼稚園殘舊,叫我幫忙髹油翻新,我以為欄杆好易油,誰知用了3 日才能完成」。

親子遊公園囝囝變大膽

做全職爸爸代價不輕,Albert 卻認為值得。「最大回報是過去幾年和兒子相處得好開心。」彼此關係更進一步。Albert 覺得,就連夫妻關係也改善了,從前太太總是嫌他對兒子不夠好,現在卻變得重視兒子。樂樂從前很害羞,遇見比自己矮小的孩子也害怕,Albert 花了很長時間和他到公園玩耍,讓他多接觸其他孩子,現已變得主動。

「我很感激太太如此辛苦地工作,我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個鐵飯碗,讓她做全職媽媽,奈何我做了出入口十多年,這一行就是會隨經濟變化而有起落。」Albert 說,他可能會待兒子升上小二後才找工作,屆時或許會和太太交換角色。


出書留念
Albert 至今當了三年全職爸爸,並寫成《全職爸爸》一書,分享箇中樂事,給兒子做紀念。

溫馨早餐

男主內, 女主外, Albert 也負責替兒子樂樂煮早餐。

還是爸媽好?

兒子從小由外傭和外母照顧,夫婦倆發現產生不少問題。


一家三口
▼樂樂的畫作經常出現一家三口的畫面。

六成爸爸想全職湊仔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說,雖然香港有研究顯示,六成男人想做全職爸爸,但始終只是想法,很難付諸實行。要做全職湊仔公,得解決以下難題:

1. 承受奇異目光
「社會上以家庭主婦佔多,家庭主夫則甚少,多數人會用歧視的眼光看全職爸爸。男人經常到街市買菜,他人多少會感到奇怪,全職爸爸也要忍受很多難聽的聲音,例如『做唔掂呀?』過程中會感到很辛苦。他必須打破心理關口,突破他人的眼光,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並自我勉勵: 『只是他人的看法有偏差,並不是自己有問題。』」
2. 小心控制開支

「男人通常被認為是家庭中的提款機,如跟太太的角色倒轉,(難堪的)感覺會很強烈。他不能控制自己的經濟,大筆花費則必須和太太商量,以往愛買便買,現在『使大』則不得了。解決方法是要做好財政預算,慳得就慳,在有限錢中小心花費,也要適應消費模式的改變。」

3. 讓孩子尊重你

黎偉倫說,要思考自己應該用哪種角色和子女相處,建立孩子對你的尊重,如從前扮演提款機角色的話,現在則可在適當時候在子女面前顯示自己仍可在金錢上作出支持。

4. 別逃避親友

他又說全職爸爸也要設法重建與親戚溝通的方法,雖然每次見面也得解釋為何不工作,但逃避並不是辦法,應該把『男人談論家事』正常化。

5. 尋找訴苦對象

家庭主婦容易找到友儕支援,互相分享,但男人則較難找到同路人分享經驗,欠缺情緒與實際上的支援。黎偉倫認為太太最好能聆聽他的苦處,太太的支持對他來說很重要。以畫代相
黃太雖然說支持丈夫,但還是不願上鏡,只能以圖畫代替照片。

愛到中年必有危機?

此文章於2009-01-07明報健康D05刊登

結構性失衡、結構性失業、結構性憂慮、結構性改變、結構性調整……從某時候開始,香港陷入多重結構性問題,所以我們對「結構性」一詞,以至各種結構性問題,都很熟悉。最近,與周慧敏極速復合兼結婚的倪震,首次提出中年男人偷情乃結構問題,惹來議論紛紛。


女人狠批:這是借口!

男人護航:這有道理!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則認為,倪震只是為自己辯護而已。

文:袁藹慈主圖:Mark Stay(iStockphoto) 圖:資料圖片倪震、周慧敏前天結婚,他們的感情危機算是告一段落;只是,如倪震早前的聲明所說:「意識到我這次的錯誤並非如一些損友說是技術上不小心,而是結構上出現了明顯的中年危機。」若問題屬結構性,一紙婚書亦未必能解決問題,更大有可能應了聲明提出的: 「雨過天青不難,但可以保證暴風雨不再來嗎?」對於這點,周慧敏及各位中年男士的伴侶毋須太憂慮,

因為「中年男士對伴侶不忠是結構性問題」並非定論,認受性極低。倪先生果然很懂得寫
文章。他不肯『認衰』,用一些字句為自己解畫,將個人問題化作結構性,讓自己下台。
「明明是個人問題,用大家不明白的字眼來解釋,變成這個年紀的人都是這樣——大家不能只罵我一個。」黎偉倫(小圖)無法認同倪震的說法,但他指出,長時間的婚姻關係的確會出現結構性危機。

結婚日久貪新鮮尋歡

倪震和周慧敏相戀、相處19 年,儘管前天結婚之前,法律上不是夫婦,但黎偉倫認為,他們的關係與夫妻無異;一段19 年的「婚姻」過去,男方步入中年,問題也就逐步浮現。

「19 年夫婦關係,雙方經常有爭執,這屬於結構性問題。中年男士又有一個特性,面對一段長久關係,如長達19 年,會得意忘形,認為這段關係好穩定,不會出亂子。」中年丈夫相信妻子忠貞不變,不等於他甘心只有太太一個: 「太太沒了新鮮感,他開始想有一些新發展。」黎偉倫舉例,老人中心的男士講起「男人經」,離不開性事;還有,明愛為中年男性舉辦一個名為「性券在握」的小組,談起廟街,眾組員即聯想起黃色事業,反映老年、中年男人性能力雖不如年輕時,卻無損他們的求知「慾」。

多花心思夫妻添情趣

相處時間太長,失去新鮮感屬「結構性」,不過,花點工夫維繫感情,改善夫妻性生活,甚至增加當中的樂趣,中年男士的感情危機其實毋須外求,也可擺平。「男人和女人不同,男人步入中年,性能力比以前差很多。如何強化自己的性能力,是婚姻生活中的重要課題,例如幫太太按摩,可以培養感情,對性生活亦有幫助。」黎偉倫說。既然技術性可以解決結構性問題,我們該如何解讀中年男士總是「心思思」、一些男人經常不檢點的非偶發性行為呢?

廣交異性易自陷危機
黎偉倫首先否定記者的假設: 「『係男人都鹹濕』、『中年男人都鍾意?妹』,講笑沒問題,但講得多、公開講,會誤導大眾將事情合理化,以為這樣做『好閒』。」對「才子當然風流」之說,他一樣反對: 「男人慣性誇大,想令人覺得自己好叻。男性之間誇大自己能力、認威,是一個不好的習慣。」以倪震為例,報道指他廣結異性緣,黎偉倫認為,即使其目的只限於建立人際關係,不涉及性或婚外情,這種舉動亦值得商榷。

「和異性建立人際關係,會否將自己放在一個好容易發展婚外情的位置上呢?」他指出,男女互有好感甚至產生感情,往往由聊天開始,主動和女性接觸,無疑是讓自己身處「高危」位置。


正視動機失控須輔導

中年男士主動挑逗異性,無論是倪震損友說的「技術上不小心」,還是他形容的「結構上出現了明顯的中年危機」,黎偉倫建議,當事人應正視問題,找出誘因,以解決問題。

「例如發現自己慣性去廟街、深水、灣仔(的風月場所),或者上網結識異性,先減少這類行為,再將時間花在其他方面。」如果自己能夠控制,基本上沒問題;相反,自己控制不了,便要請專業人士協助。

「透過輔導, 檢視他的狀、狀態,找出他將自己置於『高危』位置的原因,這點社工可以幫忙。如果是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需要見臨心理學家,接受心理治療、服藥等,以疏導情緒。」黎偉倫補充,中年夫婦彼此生理需要本身存在衝突,如不建立良好的夫婦關係,將會影響婚姻生活。以他們舉辦「婚外情男人組」的經驗所得,一旦男士出現婚外情,往往全情投入新戀情,願意重返原有婚姻的, 只佔半數而已。


前車可鑒

貪新鮮斷送婚姻

中年男士阿文(化名),結婚多年,和太太關係良好,工作也穩定,卻因為一個「突然想有新發展」的念頭,而尋找另一段感情,結果換來離婚收場,女兒也不再願意親近他。前妻提出離婚,關係無法挽回,阿文盼望得到女兒諒解,可是女兒對他不瞅不睬。後來他參加了明愛的「離婚男人組」,疏導了情緒,努力與女兒修補關係,堅持了很長時間,女兒終於被爸爸的誠意打動,父女關係得到改善。「生活本來安穩,因為想有新的發展,結果好痛苦。這算是結構性問題嗎?」黎偉倫提出的問題,適用於阿文,亦適用於倪震。

黎偉倫接觸過十多組「離婚小組」,他形容好多人因為太投入工作,不但冷落了另一半,也更容易和同事產生感情,這情男女雙方都很常見。所以,別用「結構性」來包裝感情危機。說到最後,一切問題都要由自己承擔後果, 「怪社會」無補於事。
恩愛如昔結婚廿載

中年男士對伴侶不忠是「結構性問題」?也非人人如此。廖啟智及陳敏兒夫婦2007 年11 月慶祝結婚20 周年,當天在教堂再行禮,二人到現在恩愛如昔。

提防婚外情

黎偉倫指出,中年夫婦的生理需要本身存在衝突,如不建立良好的夫婦關係,將影響婚姻生活。男士一旦出現婚外情,往往全情投入新戀情,只有半數願意重返原有婚姻。

盡快求助

▲中年男士如發現自己「結構上出現了明顯的中年危機」,如慣性去廟街、深水的風月場所,或上網結識異性而不能自制,黎偉倫建議,應盡快請專業人士協助。

足個鐘16精靈健康?

此文章於2008-10-19 明報 Happy Pa Ma開心爸媽D01究刊登

有當上父母的朋友戲謔: 「但願生兒愚且魯,一覺到大天光。」孩子一眠到天亮,除可減少父母起照顧的次數外,最重要的是,孩子睡得多、睡得好,可以刺激體內分泌生長激素,促進骨骼和肌肉生長、補充體能,也可增強認知和記憶能力……外國有不少育兒書籍提到以上優點,而許多外國家長更視之為育兒金科玉律。但,對香港父母來說,給嬰兒每天睡16 小時,可行嗎?

文:梁翠薇小model:佘卓穎圖:麥兆豐、資料圖片及受訪者提供睡衣及公仔提供:Mothercare (2359 0018)Joanna 與英籍丈夫,育有4 歲長女Samantha和2 歲半兒子Luke,大約在女兒2 個月大時,朋友介紹她看英國著名保母Gina Ford 撰寫的TheComplete Sleep Guide for Contented Babiesand Toddlers,書中提及父母應在嬰兒出生數天後便開始控制其睡眠習慣,並要配合日間作息時間、飲食習慣,以及房間的佈置、光線和溫度等,一般嬰兒到了4 至6 個月大,便可由每晚7 時睡至翌日早上7 時,一覺睡到天光。

依書嚴控睡眠時間
根據書中建議,Joanna 為子女製作了個人作息時間表,計算每天睡眠總時數,並傭人把孩子的睡眠時間記錄下來。書中建議,以每天7 時起計,初生至1 個月大的嬰兒日間小睡及晚睡各分為3 次,日間小睡約共5 個小時,而每天總睡眠時間約為15 小時。以下為Joanna 參考書中建議,為兩個寶寶訂定的作息時間表,她表示每個孩子的情不同,家長可因應個別情作出修改。(參考The Complete Sleep Guide for ContentedBabies and Toddlers37 頁)
上午7:00 起
上午9:00 至10:30 小睡(約1.5 小時)上午11:45 至下午2:15 小睡(約2.5 小時)下午4:30 至5:30 小睡(約1 小時)晚上7:00 至10:00 晚睡(約3 小時)晚上11:00 至翌晨4:30 晚睡(約5.5 小時)上午5:30 至7:00 晚睡(約1.5 小時)到了最近,兒子Luke 剛滿2 歲半,Joanna 已慢慢把他的日間小睡縮減,而晚上的睡眠時間亦稍延至7 時半,每天共睡12 至13 小時。Joanna 表示,要實行這個「早睡早起」的作息時間表絕不容易,夫婦二人每天都要盡量準時下班,才能趕回家替子女洗澡和餵奶等,以爭取與子女見面的時間。

每晚11 至1 最重要
她說子女有固定作息時間,精神一般較其他孩子更佳, 「有時見到其他小朋友有對很大的黑眼圈,總是提不起精神,Samantha 和Luke 則沒有這情。女兒3 歲開始已經沒有午睡,就連在幼稚園上課也沒有打瞌睡。同時,我覺得他們的身體也較其他小朋友健康,較少生病。」睡眠對BB 真的很重要嗎?精神科專科醫生方日旭表示,因為人體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時期,大腦會分泌荷爾蒙,當中的「生長激素」在晚上11 時至凌晨1 時為分泌高峰期,這對嬰兒身體發展尤為重要,而嬰兒晚上睡覺時進入REM期的時間約佔50%,故嬰孩擁有充足睡眠有助身體成長。



他說:「一般來說,初生嬰兒每日約睡16 小時;1歲約睡13 小時;4 至5 歲約睡9 至10 小時。不過這只是約數,父母不要過分緊張孩子的睡眠總時數有1至2小時差別,他睡醒後精神爽利便問題不大。」
7 時入睡非標準
至於嬰兒入睡時間,他指出:「其實由晚上7 時至早上7 時,或8 時至8 時分別不大,家長不要看成金科玉律。雖然暫未有研究早睡的小朋友會否增高一些,又或者晚睡的小朋友身高會否矮一點,但在晚上11 時睡至翌日11 時一定不恰當。因為黑暗有助分泌褪黑激素,有助入睡,天光後的褪黑激素會下降,睡眠質素相對地會較差,影響健康。」

睡眠不足易肥胖
廣華醫院兒科顧問醫生吳國強指出,充足和良好的睡眠除促進孩子的骨骼及肌肉生長、補充體能和恢復功能外,根據2006 年美國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內一篇文章指出,充足睡眠有助鞏固記憶,從而增強認知和記憶能力。同時,2004 年出版的Brian Research期刊中亦指出睡眠不足會使記憶力減退。此外,早前美國更有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會令孩子容易肥胖,吳國強說:「嬰兒睡覺時會釋放荷爾蒙Leptin,Leptin 跟飽肚感覺有關,若嬰孩睡眠不足,對Leptin 反應偏低,便會因為總是感覺吃不飽而增加食慾。」

睡得多≠睡得好
睡眠對嬰兒好處多,那麼是否睡得愈多,BB 愈健康?吳國強說: 「若嬰兒日間睡得太長時間,就會像成人一樣,到了晚上會睡得差,甚至失眠,影響生長激素荷爾蒙的分泌。理想的做法是,嬰兒時期日間睡眠控制於4 至5 小時內;孩子在3 歲前午睡時間約為1 至2 小時;漸漸到了上幼稚園,孩子最好沒有午睡,到了晚上孩子通常都可連續睡上一整晚。」
建立習慣
忍痛逼 「狠心」叫醒
很多爸媽都會對初生嬰兒的睡眠習慣,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Joanna 說: 「Gina Ford 指愈早建立睡眠習慣愈好, 到1、2 歲時才開始便較困難。」可是,在實行睡眠時間表的初期,仍遇到不少問題,她更試過為此與媽媽大吵一場,她說: 「我看到女兒熟睡,也不忍心叫醒她,但不叫醒她,她晚上便睡得不好。」於是,Joanna 不理旁人,堅持叫醒女兒,而最終外婆也依女兒訂定的時間表,協助傭人照顧兩外孫。

不肯入睡必須堅持
除了控制睡眠時間,另一個難題是,孩子根本不肯入睡。Joanna 表示: 「把BB 放下或BB 睡醒便喊,我要分清楚是不是cry-up,即是持續哭鬧超過3 分鐘,並愈來愈大聲,然後又要check 清楚是否肚餓、尿片濕等問題,若統統不是,那就表示BB 只是扭計,我便跟Gina 的方法,哄BB睡,但不是抱直至他入睡,而是抱至他不喊,便把他放下。試過有次處理了1 小時,BB 才肯乖乖入睡。幸好這些都是初期問題,我覺得堅持很重要。」

睡前「緩衝期」5 招
吳國強指出,孩子在1、2 歲開始便會有扭計不肯睡的問題,一時要爸媽陪睡、一時又要講故事,藉口特別多。他建議爸媽從小為孩子建立睡前「緩衝期」,包括5 個動作和程序,他說:「飽肚感覺有助入睡,而跟他們說話,應在安靜和沒有任何活動下進行,內容可以是: 『BB 夠鐘覺喇』、『BB 乖乖地吧』等。關燈前再跟BB說話,讓他們有意識知道睡覺要關燈,以及讓他們知道自己睡在上,而不是在媽媽的懷中。」他補充,睡前2 至3 小時避免有電視、電腦屏幕等強光刺激、避免讓小朋友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汽水等,以及為他們製造適當的睡眠環境,均有助他們睡得更香甜。

父母注意
遷就作息分批吃飯
Joanna 表示,在女兒未建立睡眠習慣的首兩個月,總不能跟丈夫同吃晚飯。「那時Samantha還是BB,要睡很長時間,通常丈夫下班回家吃飯時,我正哄她睡。到丈夫吃飽了,便到他負責哄,我吃飯。現在孩子7 時或最遲8 時便入睡,我和丈夫終於可以一齊吃晚飯。因為家中有傭人看孩子,有時還可約朋友外出晚飯,連私人時間也多了。」她說。

周末爭取親子時間
香港爸媽工作繁忙,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認為,要孩子每晚7 時上睡覺可能較難實行,他說: 「父母下班回到家,子女已經睡了,變相減少了親子時間。」他建議,若家長認為有需要讓孩子7 時便上的話,最好準時放工回家,以進行簡單的親子活動,如:說故事、分享心事等,同時在周末應爭取親子時間, 「父母可能會犧牲了周末跟朋友相聚的機會,但依我所見,已經愈來愈多爸爸願意將這兩天留給家人」。

做個廿孝四準爸爸

此文章於2008-10-12在明報Happy Pa Ma快樂孕記D02刊登


首次懷孕的媽媽一向是眾人焦點,準爸爸只屬「綠葉」角色;其實太太懷孕期間,很多事情已不能親力親為,若家有「廿四孝老公」,在家務、財務、精神及體能上助太太一把,懂得為家人未雨綢繆,孕婦自然可高枕無憂。

文:李劍昌圖:龍宇略、李劍昌場地提供:Bravo Kids' Land Limited31 歲的Lawrence 任職於航空公司工程部,05 年與女友Esther 結婚,今年中,太太證實懷孕,Lawrence 驚喜交集,他說: 「成為準爸爸真令我不知所措和高興,感覺是難以形容的。不過擔憂也隨之而來,因為太太一向有腸胃病,不知胎兒對她的影響有多大?」
起居飲食照顧周到

太太懷胎5 個月,所有家務由Lawrence 一力承擔,又把太太的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放假做足「跟得丈夫」,陪太太看醫生,還不斷向醫生詢問懷孕要注意事項……太太稱讚他是「出色的丈夫」,但有時不知是否他過分體貼,也會被太太戲謔為「管家婆」。

Lawrence 不時提醒太太要多吃蛋白質和含豐富葉酸的食物,叮囑她要吃牛肉、魚、西蘭花,還要每天服用鈣片和維他命丸;不准她吃喝的則有西瓜、咖啡、濃茶等,而太太從前愛吃的朱古力和薯片,必須遠離,以保持她和BB的健康。他甚至當上一家之「煮」,為太太炮製營養晚餐,包括;菠菜瘦肉湯和花膠煲雞。
不過,太太在懷孕期的頭3 個月,每晚下班回家,便累得倒頭大睡,沒機會品嘗丈夫的愛心晚餐,可幸,最近懷孕情漸趨穩定,才可和老公「撐腳」。
寶寶教育未雨綢繆
除了要照顧太太的日常飲食外,他還要未雨綢繆,計劃家中的一切支出。
「BB 出世後,我們現在所住的600 多平方呎單位會不敷應用,搬至較大單位事在必行,不過我屬意新居的屋苑定要有室內兒童遊戲室,讓BB 將來玩得痛快;而新居的BB 房也要有一些任他塗抹的牆紙,培養他的創作能力。」他又正考慮為孩子而買車,方便家人出入;甚至連孩子將來的教育經費,他已經開始籌謀。由於有親人在澳洲,他打算於太太後孕期時到該國生產,回港後,讓孩子在歲半前參加「早期潛能訓練班」,提早發掘BB 的潛能、與人溝通技巧和學習紀律等,並開始上英語、普通話及法文的課外班。而對孩子將來升讀的幼稚園,他亦早有想法,必以國際學校為首選,原因是他打算讓寶寶將來小學畢業後,返回澳洲讀書。他說有了孩子後,財政壓力必然增加,因為單以「早期潛能訓練班」和幼稚園的學費計算,每月花在孩子身上,已經分別需要約4000元及5000 元。
改變習慣體諒容忍
生活上的衣食住行,每個細節,Lawrence 都把太太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改變生活習慣遷就太太。本來好動的他由過去每周運動3 次,變成每3 周才做1 次運動,甚至對喜愛觀看的英超聯,也由1 周數次縮減至每周只看1 次。他又了解到孕婦的情緒波動,寬懷地說: 「我已作好心理準備,一切以容忍和體諒態度處之。這『犧牲』是微不足道的,沒所謂的。」



保重身體合力湊B

要作為一個好爸爸, Lawrence是否及格呢?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幹事陳潔凌稱, Lawrence 基本上已做得不錯,但仍要提醒他太太產後需要休息及調理,所以他自己必須保持健康,為未來照顧BB 作好準備,而且絕不可以認為照顧BB 只是太太的責任,最理想是先上一些新手父母準備班,做足心理準備,更可預先學習換尿片、抱BB、餵奶和「掃風」等,以免日後照顧BB 時手忙腳亂。
注意太太產後情緒
她又建議各位準爸爸,與太太選擇不同的生產過程時,需清晰了解入院手續和手術的風險問題,甚至太太若突然臨盆,各位爸爸要有什麼準備等。此外,丈夫亦要關懷太太的情緒,如有任何問題,必須給予支援,以防她們患上產後抑鬱症。產後安排方面,如會否聘請陪月,如何應付訪客,以及協調各親友的不同育嬰意見和習慣等,爸爸都要有心理準備。
換樓買車從長計議
陳潔凌還表示,為人父親將來還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最好能放假陪產,或爭取於家中工作以照顧太太及小孩;另外要在金錢上稍作儲備,以應付生產上的突發開支等。「至於BB 出生後的換屋和買車計劃則需量力而為,屆時宜與太太從長計議,因為太太生育後有可能放棄工作,令家庭收入減少。」這些長遠計劃,都需要夫婦倆仔細討論。

窩心說話對「你」講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強調,由太太初知懷孕至生育後,丈夫絕不能吝嗇於說一些痛惜愛護太太和胎兒的說話。以下是太太初懷孕至生育後丈夫宜說的「窩心」說話,他還提醒各位準爸爸和好丈夫,記跟太太說每句話時,盡量要用個「你」字。



1 初知懷孕
「太太你懷孕了,你愈來愈漂亮。」「好開心,我們有BB 了。」
2 懷孕3 個月
「你坐的時候,緊記用咕? 『墊』住腰部。」「你放下這些家務吧!不用急,由我來。」

3 懷孕4 至10 個月
向胎兒親子對話、講故事及唱歌,內容宜簡單,如重複「寶寶」、「乖乖」、「爸爸和你說話」、「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乖BB」和「你好安靜」等。


4 即將臨盆
「時間差不多了,你輕鬆點、開朗點,BB 便會健康點。」「練習一些生產深呼吸方法,我和你一起來。」

5 太太產後
「眉目很似你,他笑啦!」「BB 很漂亮呀!皮膚很滑,雙眼很美麗,似你。」

1腿部按摩
即將初為人父的Lawrence,樂意為太太按摩腿部,減輕她的疲累。

2輕撫胎兒
撫摸和輕輕拍打肚皮,有助親子關係。

放下強者心態男士受壓應求助

此文章於2008-09-03在明報港聞A04刊登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是時候打破。明愛男士成長中心負責人黎偉倫表示,男士往往被傳統框,認為「自己是強者,不可衰畀人睇」,即使面對工作、家庭、經濟等壓力,均選擇默默肩負重擔,有人更寧願刷卡蓋帳,都不把困境告訴家人,心理疲憊而不自知,當捱至頂點,就會軟弱地尋死解決。



他強調,每個人都有低潮期,男士應學習放下,不用認定自己必然是「一家之主」或「家庭經濟支柱」,可嘗試轉換角色當「家庭主婦」,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其一定作用,放鬆神經,自能走出死胡同。他指出,主動向明愛家庭服務中心尋求協助的個案中,男士佔三成,有上升趨勢,提醒市民一旦發現家中男士突然沉默寡言,應多加關心。



面對情緒問題或壓力的男士,可逢周三下午2 時至5 時,致電明愛男士熱線2649 1100,或向晴軒24 小時熱線18288,尋求社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