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惡劣脾氣青春特權?11-13歲


此文章於2010-01-17 明報 happy PaMa D04刊登

資料提供: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


兒子12 歲,念小六,常故意對父母說粗鄙說話,在外卻不會這樣,在校成績彪炳,操行不錯。但常為小事發脾氣、鬧情緒、砸物件,認為父母對他管束嚴格而打父母。為了用電腦、玩PSP、看電視節目而與父母爭吵,又破壞彼此間的協議。他常很晚才睡、亂掉衣物在地上,又不肯對我們說在校情,請問應如何處理?的確,孩子的不少行為是不對的,尤其是動手打人,更要不得,但這和「在校成績彪炳,操行也不錯」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表現,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才是問題所在。

眼優點減少挑剔

既然孩子在學校表現沒問題,並明顯得到認同,卻不能得到家長的欣賞,反而在媽媽的述中,對他做的不好的地方看得那麼重,然後強調他明明有能力做好呢?長期用嚴格的手法衡量他的行為,希望規範內化成為孩子的生活概念,但對一個正在學習和成長的孩子來說,不可能滿足於在他人設定的框架裏長大,所以孩子壓力愈大,反抗愈大,是自然的事。既然在家感到備受挑剔,那少說少煩,當然不要提學校的情了。

家長孩子重新「建交」

要改變這種現象,應由與孩子重新建立正面關係開始:

1. 停止負面標籤,欣賞孩子正常行為,並告訴他,令他明確知道自己的長處得到父母認同,甚至蓋過短處引來的注意。

2. 就孩子的長處、好表現展開話題。例如他在學校的興趣小組裏做出成績,可了解多些他的想法、和同學合作的經驗,令他知道父母願意了解他的發展,並會支持他。

3. 停止過去的罰則,利用新年、生日為契機,開始他「長大了」的新一頁,用鼓勵或獎勵給予他自我修正的機會,例如制訂一些規則,父母有必要說明自己的擔心,如用電腦、玩PSP 應有時限,也必須得到孩子的認同,才能有效施行,不然天天為過去的時間管理而吵鬧,其實如同沒有規則;如果他能遵守,就應有正面回應予以鼓勵,要相信他自我管理的能力日漸提高,而增加他的自由度。

沒有留言: